-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從山前到山後那一方:寶山社區的東部拜訪之旅

前言:

2012年11月17、18兩天一夜,暫時揮別災後重建的紛擾,寶山社區發展協會帶著部落的老中青,繞行蜿蜒的南迴往東部。總幹事柯玉琴定位這一場小旅行為學習之旅,主要探訪兩個部落,一個是排灣族大鳥部落,另一個是同為台東巒山部落森林博物館。她說:「就像是內部進修,實際看一下別人的部落在做的過程中遇到什麼情況,以及如何克服。」

大鳥部落同為莫拉克風災重建區,在災後面臨部落中不同意見的爭執,進而催生了以文化工作為標榜的巴扎筏協會,作為部落重建的推手。而巒山是布農族部落,近幾年它以布農族的模式推動的部落特色生態旅遊,與寶山社區發展協會在摸索的生態觀光,有值得參考之處。其中,巒山部落Tama Aziman以族語交流族群遷徙經驗與現代布農式誇張笑話詼諧生動,給族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下為「寶山社區發展協會」幹部 大海 伊斯坦大寫下的參訪後記,與大家分享。

廣受族人敬重的的長老Tama Halilu夫婦,難得地享受一場輕鬆的部落營造體驗之旅。照片中是兩人在大鳥部落DIY的成果 [1]

廣受族人敬重的的長老Tama Halilu夫婦,難得地享受一場輕鬆的部落營造體驗之旅。照片中是兩人在大鳥部落DIY的成果

文/ 大海 伊斯坦大(寶山社區發展協會幹部)。照片提供/高雄市寶山社區發展協會

11月17日 微雨

坐不滿20人的大巴,在TamaHalilu的祝禱後,駛向山的後一方。

顛簸約四小時,我們到了大鳥。大鳥,排灣人部落,當地排灣人稱Pacavalj,原意為沼澤或盆地。我們就在當地地陪的陪同下,順著從太平洋拂來的風雨走進了這個同為被莫拉克侵襲的村莊。

繞過部分仍在重建中的道路,我們到了當地集會所。路程中地陪及小彤(社區營造員)如話家常般的告知我們當地重建的簡況,也使我們更進一步了解這個社區在風災後如何自力救助。用餐後,在笆札筏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潘世珍學姐的帶領,我們在雨中,緩慢的,步行的,慢慢的認識這個只要下雨量超過200毫釐就要被強迫安置的排灣古村落。

行程中,雨勢漸大。我們徐徐前行。路上,學姐清楚溫柔的解釋我們所看到的門牌,門牌皆故事,每一個都是每一戶的家名及榮耀。之後我們抵達了很像工寮的笆札筏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滔滔不絕的講述成立協會的來龍去脈及苦樂參半的趣事。在這個溫馨的小空間裡,我們看到了堅持。

最後,我們到了築屋,這個部落工作坊。對我來說,部落的心跳就在這。你看到了自食其力,你看到了分工合作;同時,你也看到了傳統的圖紋,而這樣的圖紋是被繡在現代感的行銷管理上的。部落婦女開心認真工作的表情,伴著紅紅的嘴唇與牙齒,真的很美。

PB1747962大鳥部落入口意象 [2] PB174858大鳥部落工坊 [3]

(左)大鳥部落入口意象(右)大鳥部落工坊

PB174840大鳥族人於災後成立的巴札茷協會 [4] 芭扎茷總幹事分享 [5]

(左)大鳥族人於災後成立的巴札茷協會(右)芭扎茷總幹事分享

11月18日  翌日仍雨

在車上用過早餐的我們,很快的抵達了鸞山。

鸞山,布農人稱Sazasa。意即這是一塊動植物和人類都會長得很好的土地。永續森林博物館的館長阿力曼大哥(Aziman),從一開始的迎接,便展現了口若懸河的嘴巴。讓同事身為布農人的我們,又喜又驚!

經過了蜿蜒的山路,我們和會走路的樹碰面了。茂密的樹葉下,nonstop的解說與笑聲在樹的大腿間散開,我們呼吸著芬多精及濕潤的空氣,也呼吸著來自那張嘴巴的故事。故事中我們從馬里山神遊到卑南主山,這些崇山峻嶺中我們也看見了布農人與萬山人的蹤跡,聽的我們直點頭稱是。

之後,我們走進了博物館。在森林博物館中,我們一路都在向大自然低頭,要不你無法爬過祂的身軀,跨過祂的腳踝。我們好像小孩,但更像松鼠或老鼠的在博館中攀爬、匍匐、側身、委身方能前行。

臨別之際,我們互留誓約。阿力曼送我們一株楠木幼苗(Buah),我們就派出年輕人老年人一鋤接一鋤的為楠木幼苗挖掘樹洞。之後,在場的人圍成一個圓,握拳指向圓心緩緩的為楠木幼苗唱出pasibutbut。期待他快快長大,茁壯成為守護這裡的綠色成員。至此,內心激動。彷彿我們已經聽到了土地的呼吸,並進一步的,循著他的脈搏,我們和拍,一同呼吸。

雨不停,一樣的人,不一樣的心,在祝禱聲中,我們又駛向山的後一方。

PB184917巒山部落的Aziman,背後的樹就是號稱會走路的白榕 [6] PB184974巒山森林博物館中匍匐前進的人門 [7]

(左)巒山部落的Aziman,背後的樹就是號稱會走路的白榕(右)巒山森林博物館中匍匐前進的人門

PB185052為剛種植的小樹苗祈福 [8]

為剛種植的小樹苗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