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三個部落合作搭建工寮,讓孩子參與學習部落知識

長榮百合國小與部落合作 [1],請耆老和青年族人為小朋友進行系列課程,嘗試打開在現行體制下,如何實踐傳承傳統知識脈絡的可能 。而在三個部落而言,遷居禮納里永久屋這塊新的土地,也是重新思考、營造文化傳承場域的機會。系列課程雖然是為了小朋友設計,但參與其中的耆老和青年也都是文化教育的一環。

瑪家村青年Kasi認為,即便將來計畫告一段落,還是希望這樣的傳統知識教育,以部落為主體的方式延續下去。好茶村青年佬祖則表示:「我們大家都還在磨合,因為也還沒有人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方式。」

在工作中磨合不同部落的文化

本周的山林小學課程兵分兩路,由瑪家村的耆老董爸帶著小朋友回到原鄉認識部落環境。這次的地點選在瑪家村,參訪董爸從祖先手中傳下來的石板工寮,好茶村耆老邱爸也協同教學。而青壯年族人則留在國小後方的農耕課程用地旁,搭建課程用的工寮。

從合作搭建工寮,就可以看出族人共同在新的生活領域,去磨合文化傳承方式的過程。

在放置石板時,三村的族人一邊工作,一邊在聊天中交流彼此工法的異同。對於石板屋的取材,好茶村青年佬祖說,耆老一度希望能夠取用周邊環境的材料,「蓋這個本來就是要就地取材,所以邱爸(好茶村耆老)那時候建議說,最好能夠使用這附近的材料,比如這些相思木之類。」遷居禮納里永久屋之後,老人家建議建議應該取用與現在生活環境的素材。但很可惜和原鄉一樣,部落生活與現行法規仍無法協調,最後還是決定回原鄉取材。

「限制太多了,拿這邊的樹,又有水土保持的規定,取石板就更難了,光是申請就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佬祖表示,過去部落會有公認的採石場,但現在受限於法規,所以還是回到山上去拿,較容易到達的瑪家、大社都是取材地點。

而取材要花的工夫,不亞於搭建石板屋。除了要具備自然知識、傳統工法的學問,還涉及倫理。瑪家村青年、同時也是城鄉基金會專案人員Kasi說:「這些材料,都是要從不同的地方來,不同的木材要從不同的海拔。茅草我們以為很快(可以準備好),其實也要看季節。到不同的領域去取材,還要先拜訪當地的頭目或那邊的主人,拜訪前要準備一些東西。因為我們年輕一輩比較不懂這些,這些都是vuvu告訴我們,我們才會知道。」

因此雖然一周才上一次課程,但老人家為了課程準備,甚至會犧牲自己的時間,擱置山上的農務。負責指導工寮搭建的大社村的耆老vuvu Djalaw說:「我的頭腦一邊想這裡的事情,一邊想我自己的事,所以今年我的咖啡幾乎都沒有收了。」Kasi說,老人家非常注重山上的農事,也因此一開始要請到耆老來教學非常不容易。但老人家一旦答應,就盡心盡力的教,每個環節都遵照傳統。

在這樣的過程中,佬祖也表示,雖然課堂是為了小朋友上課,但青年跟在旁邊,也等於是在學習。

3 [2]

小朋友回到原鄉認識環境。

生活領域轉換,文化元素透過教育延續

而齊心搭建的工寮,也勾起部落青壯年族人的回憶。大家從地板、床鋪的配置聊起,到門前要有乘涼的平台,都是兒時吃飯、烤火的場景,當時長輩對於生活規範的訓誡、部落的歷史故事,也在這些場景中自然流傳下來,是三個不同的部落,相似的童年生活經驗。在工寮搭建告一段落之後,一起工作的族人順勢席地圍坐,吃點心休息,隨口聊天,正是最能夠聽到這些生活故事的時候。

大社族人、本身也是學生家長的峨塞表示,自己童年的時候,部落裡一旦有人要翻修石板屋,常會集體去河床採石板,小孩子們幫忙來回背著裁好的石板,是兒時零用金的來源。也因此可以見證石板屋建造的步驟。「現在的小孩子沒有這個機會了,他們的參與感也沒這麼深。最終還是要看父母怎麼去帶。」

如今三個村共處,也會產生文化交流。年輕族人也表示,「歷史上的觀點會不同,比如vuvu Djalaw在講的時候,如果有一些觀點不同,邱爸會補充。但他們都是用互相尊重的方式。」Kasi特別提出,「比較高興的是,那時候很多人在講,搬下來,文化是不是會融合在一起,但是現在看來並沒有。」目前三個部落仍保有各自文化的本色,並以互相尊重、交流的方式共處。

長榮百合國小做為特許學校,融入部落學歷課程,在教育體制上摸索融入傳統文化的方式。而在這個過程裡,一同參與的三個部落,也在面對生活領域轉換後,如何延續部落的傳統和精神,共同的磨合、面對。

負責接洽各部落族人來擔任講師的城鄉基金會專案董彥希也表示,未來希望除了這幾位固定來講課的耆老,期望有更多族人可以輪流擔任講師,讓部落能有更多參與。未來禮納里永久屋基地這塊特殊的新社區,文化教育將如何進行和演變,將是特殊的重建經驗,值得持續關注。

2 [3]

瑪家、好茶村耆老負責解說有上百年屋齡的老石板屋。從祖先手中繼承這棟石板工寮的董爸說,過去的工法讓石板屋經過地震和風災都還保留基礎的結構。

1 [4]

長榮百合國小農耕課程教學用地旁的石板工寮。在大社村耆老的帶領下慢慢修築起來。這樣的集體工作勾起很多族人的童年記憶,工作告一段落時大家席地而坐、休息聊天,是最能聽到各種部落歷史、故事、傳統知識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