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災後重建的集體農場夢(1)長治百合園區發展火龍果,十年保價收購

編按:八八災後,許多居民遷居永久屋,無論高雄或屏東縣府都面對居民的就業需求,與永久屋產業發展的課題。本網針對高雄與屏東縣府規劃的「以集體農場發展災後重建」,作出採訪整理,讓不同地區經驗可以互相參照。本文為系列之首,報導對象為屏東縣的「長治百合園區」規劃的火龍果集體農場。

───────────────────────────────────────────────

八八風災後,包含霧台鄉、三地門鄉在內有約兩百六十戶的居民搬進長治百合永久屋,為了解決永久屋基地裡的就業、產業等經濟需求,屏東縣政府在過去三年裡,承租了台糖農地,試圖推動大面積的集體栽培。

首先,在2011年6月試種了「水果玉米」,透過生物科技等方式試種成功,並欲將此推廣至長治百合裡,讓居民在縣府承租的農地當中發展出無毒農業,但這項喜悅並未持續太久,水果玉米由於無法適應耕地上石頭較多的土質,作物本身無法向下紮根,水果玉米計畫於此告終。

一年後,在風災屆滿三周年之際,縣府再次提出了「蜜寶火龍果」的栽種計畫,在縣府承租予長治百合居民使用的十五公頃農地中,規劃了六公頃的「心靈耕地」(可由部落居民自行決定欲種植的作物的土地),另外的九公頃則全數作為火龍果栽種之用。

為何會選擇火龍果?

為何會選擇火龍果作為長治百合永久屋的主要耕地作物?蔡文進說明,「火龍果比較不挑地,也比較好照顧,基本上不需要太高門檻的耕種方式,另外在市場的調查也發現,火龍果無論是內銷或外銷,它的價格都還蠻不錯的。」在長治百合欲發展出的無毒火龍果農業則將全數外銷。

「因為聽說中南半島種火龍果的好像出了一些狀況、病蟲害,所以有一些外銷國家就不接受他們的東西,所以這就變成是我們的一個機會。」蔡文進說,基於這些考量,最後決定以火龍果為主要種植的農作物。

心靈耕地僧多粥少,集體農場卻乏人問津

九公頃的經濟作物區,則是採申請制,蔡文進說,「心靈耕地的部分是僧多粥少,那個是他們比較想要的,可是到火龍果專區就不是了,我們一開始才要三十幾戶,不多,徵求的時候卻是戶數不足,是我們經過第二次、第三次的公告,最後才終於有足額的人願意參與。」

對於火龍果專區一開始就面臨戶數不足的情形,縣府分析主要原因為何?蔡文進回應,主要是因為居民的接受度不高,「大家在心靈耕地那一塊還是非常眷戀的,大家心裡想的可能是『你就每一戶分給我一塊地就好』。」除了滿足心靈耕地的需求,蔡文進也提到,縣府希望也能種經濟作物,讓居民能夠賺一點錢支應下山之後的各種生活開銷。

站在縣府的態度上,蔡文進表示,縣府希望能夠找出一套模式輔導居民種植能賺錢的作物,也不希望最後以失敗收場,造成對居民的傷害,「所以要去找到一個真正適合他們的、有經濟前景的,其實我們現在九公頃也是界定它是一個試驗區,就先試驗這樣子處理,那看一年後是不是能創造一些利潤出來,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才敢再往下去找另外一個地,copy這樣的模式。」意即若明年火龍果收成後的成果不錯,縣府有可能再找更多耕地提供居民耕種。


長治百合的火龍果專區於今年8月7日正式展開

委託民間公司輔導經營,十年保價收購

由於種植火龍果對居民而言是在新的地方進行新的嘗試,在整個火龍果專區的計畫裡,縣府委託了民間單位「鋼牛開發有限公司」從整地、種植、田區管理進行輔導,並已與該家公司簽下一年半的輔導合約,收成後要進入通路做銷售,縣府也與鋼牛簽下了十年的保價收購,目前火龍果專區共有33戶農戶,契約上的收購價格每公斤是50至60元間,一旦某年的銷售價格特別高,收購價格也會提高,「但是如果賣出去的價格比較不好,也還是維持原本保價收購的價格。」

在霧台原鄉,部落居民習慣種植小米、芋頭等傳統作物,但多用以自足,較少對外販售,再加上自然環境的限制,霧台鄉少有經濟作物。在火龍果專區的計畫裡,以現在33戶農戶每戶0.3公頃來計算,蔡文進說明,一人單元的年收入淨收益是16.8萬,若與相同面積所栽培的其他作物收入相比,價格相當不錯,不過蔡文進強調,「但是這個是指穩定生產後。」

蔡文進提到,縣府借助輔導單位對居民進行產業輔導,站在縣府的角度,一年半後,居民對於種植、田園管理的模式應該已達嫻熟,縣府與輔導單位將會退場,鋼牛公司將主要負責銷售通路的部分,「到時候連租金也必須要自己(居民)去付了。」

居民反應,為什麼不能輔導我們的傳統作物?

無論是火龍果專區或是心靈耕地,部落居民常會反映「距離永久屋比較遠」,蔡文進說明,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周邊的土地多為退輔會的,但多已有人承租種植木瓜、鳳梨,「早期我們在弄長治那塊地的時候都還有去處理補償的部分,可是你當時是因為住宅的問題去處理那件事情,可是如果因為要解決農耕的問題去找別人的農耕地,這個就比較說不過去……」

與傳統作物截然不同的火龍果,對部落居民而言是截然不同的,居民也反應:「為什麼不能輔導做我們的傳統作物?火龍果不是我們的傳統作物啊!」但現階段縣府將九公頃的火龍果專區先界定為試驗區,也限制只能種火龍果,蔡文進表示:

「當時是考慮到適地適種,你說要種芋頭、小米,當然也ok,這種作物是不挑地的,山上都可以種,平地應該也都可以種,只是,我還要去輔導這些山上既有的東西嗎?真的只是一個出發點,要讓大家可以去賺到錢,為什麼?因為你下到平地什麼都要錢,你在山上生活開支是很低的,要吃的東西可能住家旁邊都有,下到平地,開門就要錢,電費也增加、也要水費,我們只是單純想要讓大家有一點收入。」

從縣府的角度來看,公部門希望透過經濟作物來提高居民的收入,以應付住進平地永久屋之後的種種生活開銷,因此找來了輔導團隊,也提出了保價收購的方式,希望在這九公頃的火龍果專區紮下產業重建的根,但同時也面臨著第一次處理這樣的集體農場形式的農耕議題,縣府將九公頃耕地定調為試驗區,其成果如何,仍需待一年後的收成。

IMG_4913
縣府承租的台糖農地,土地上有大小不一的石頭,居民耕種前都必須再做撿拾,圖為佳暮部落心靈耕地

(系列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