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嘉蘭發生的故事─嘉蘭報告紀錄片

本文摘要:災後至今,「嘉蘭報告」團隊已累積了1200小時的拍攝數量,李三沖提到,所有拍下來的東西都要留給部落,「這三年,我們盡可能把所有和部落有關,不一定是屬於重建,可能是文化或是採收小米這些,我們希望能夠留給部落成為一個歷史資料庫。」 ( 圖/ 劉瑋婷。大社留居戶帶著孩子們一起到三和看這部原鄉重建的紀錄片 )

那些在嘉蘭發生的故事─嘉蘭報告紀錄片

在莫拉克風災後成立的嘉蘭報告,災後至今持續記錄台東縣嘉蘭、富山、大鳥等部落的重建過程,今(9)日選在屏東三和避難屋舉行公開放映,並邀請大社部落留居戶、大武部落居民、好茶部落居民到場參加。

紀錄片導演李三沖在影片放映前特別提到,這部紀錄片可以說是嘉蘭部落的重建特色,「他們先蓋了中繼屋,然後再回原鄉蓋永久屋,蓋永久屋是徵收居民的土地,這些事情都有重建的參考價值。」李三沖表示,這部片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紀錄片。

IMG_2288
「嘉蘭八八重建」紀錄片導演李三沖

長達93分鐘的紀錄片當中,呈現了嘉蘭居民對於重建的看法,例如,風災當年的中秋節,總統馬英九來到嘉蘭,看到嘉蘭居民搭設帳篷住在,「八八山寨」之中,希望居民能夠搬離帳篷,嘉蘭自救會副會長宋仙璋認為,公部門此舉並未考慮到居民內心的感受,「為什麼不能進入我們的心裡思考?」

也有部落青年轉述聽聞必須搬離帳篷消息後的老人家的想法,「我們很像小鳥一樣,沒有窩了。」

2009年,8月26日,災後第18天,嘉蘭中繼屋動工,謝英俊建築師在面對鏡頭時也提到了協力造屋的重要性,「中繼屋可以住比較久,居民可以有正常生活。在災變過程中,協力造屋可以凝聚社區、部落的意識。」

又或者,鏡頭呈現部落婦女們一針一線地縫紉著傳統服飾,一位Ina說,「沒辦法啊!被魚穿走了。」失去的不僅只是硬體建築,還有過去的生活與記憶。

李三沖認為,嘉蘭的原地重建可以被大家好好從頭討論,將來若有類似的重建工作,嘉蘭的經驗都值得被提出來做為參考,雖然在嘉蘭永久屋的土地取得過程中,進入決策階段時的思慮不夠周詳,使得部落之間產生矛盾,「這個矛盾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癒合。」

將近三年的紀錄,至今年四月,嘉蘭報告團隊已累積了1200小時的拍攝數量,李三沖提到,所有拍下來的東西都要留給部落,「這三年,我們盡可能把所有和部落有關,不一定是屬於重建,可能是文化或是採收小米這些,我們希望能夠留給部落成為一個歷史資料庫。」

到場觀看這部紀錄片的杜恩惠,是來自大武的魯凱族人,她提到,大武部落在災難當時約有九成五的居民希望能原鄉重建,僅少部分居民希望遷村,但最後在部落會議中達成共識,大武部落最後有三戶居民入住長治百合部落,「當時這三戶也會面臨很大的壓力,因為大家會希望維持部落的完整性,但是可能小孩子或者年輕人會希望遷下來。」

(本文待續)

IMG_2314
大武部落居民杜恩惠

IMG_2294
大社留居戶帶著孩子們一起到三和看這部原鄉重建的紀錄片

評論機制關閉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