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永久屋政策回顧(11)永久屋基地小學專題─屏東篇(下)

高雄地區 [1],於莫拉克風災中受創的民族國小與小林國小最後以一廢校(更名為大愛民族小學)、一重建的結局收場,同樣於莫拉克風災中受創嚴重的屏東災區小學也有各自有不同的命運。本文為屏東縣永久屋小學重建整理之(下),閱讀(上)請點選這裡。 [2]

──────────────────────────────────────────────────────────

泰武國小

「泰武國小你好,我是黃○○,

你未來過的好嗎?我是你永遠的朋友,

你知道你要搬來這裡嗎?你是開心,還是難過呢?

一下子搬到佳平,一下子搬到佳興,

現在又要搬到萬金營區(新赤農場),你會覺得好嗎?

我希望你可以快快樂樂地跟我們一起長大。」

2010年12月23日,泰武國小於泰武村永久屋基地-新赤農場舉行動土典禮。儀式遵循排灣族傳統進行,呼喊、鳴槍、頌歌、敬祖靈、敬酒以及立碑, 將原來刻有泰武國小的石碑,有在新的校區立了起來。泰武國小的孩子將心裡想跟學校說的話,寫在小卡上,掛在從山上的舊校區移到新校區的老榕樹上,遙望北大 武山。學生在卡片上寫的短短幾句話,清楚道盡了泰武國小災後遷徙的路程。

位於屏東縣泰武村的泰武國小,莫拉克風災時與部落同因土石沖刷、地層滑動而被迫遷移至佳平村的泰武國中臨時安置。

根據泰武國小校長伍麗華回憶,當時原本以為只是學校被臨時安置在鄰村避災,沒想到最後整個泰武村都要遷往山下,學校勢必也將異地重建。然而,泰武國中的臨時校區只有四間教室,實在無法容納泰武國小七個班級的學生,老師們的辦公處室亦十分匱乏,整體學習環境不佳。

「對於孩子來講,剝奪他學習受教品質、學習權一年,就已經非常嚴重了,所以我們希望說趕快脫離那樣的環境,所以很早就開始尋求外界的援助,幫忙我們整理佳興分校的校地,希望能搬回我們自己的校地。」伍麗華表示。

事實上,泰武國小決定暫時遷到佳平村復校時,便發生佳興村的家長無法接受這樣的決定的問題。佳興村的家長認為,就地理上,佳興村與來義鄉僅一水之 隔,而相較同鄉的佳平村則有較長的距離,且皆為蜿蜒山路,泰武國小應該就是遷往佳興,怎麼會遷往地緣關係較遠的佳平村就讀。因此許多家長拒絕自己的子弟前 往佳平村就學,寧可跨鄉選擇就讀較近的來義國小。

同時,佳興部落也希望能爭取於93年被廢校的佳興小學復校,為此,泰武國小在確定遷往佳興村之前,為此召開了兩次得部落會議,取得所有家長的共識與同意,方讓泰武國小的遷校工作順利進行。

「佳興部落在93年的時候沒有了學校,這讓部落人口外流更加的嚴重,部落更加沒有生命力,如果我們可以在這個地方重建一個好的校園,那有可能說服外地的孩子回來,也有可能說服我們的政府單位重新讓這個地方設校或者是復班…」

2010年4月,幾經協調之後,泰武國小正式於佳興村建立臨時校區。2011年9月28日,泰武國小重建地點於經歷過六次變更之後,正式定案於泰武村的吾拉魯茲永久屋基地(即前文所提之台糖新赤農場)正式重建完成,也是莫拉克災後全台灣第一所完成重建的小學。

「這是一個很大的危機,也是很大的轉機。」回顧災後重建的歷程,伍校長做出了這樣的評語。而於莫拉克災後顛沛流離的路途上,泰武國小的學生人數並未因此流失,反而由50幾人增加至80幾人,受災與遷校之後,願意回到部落就讀的家長與學生反而變多了。

泰武國小 [3]

學生將想對泰武國小說的掛在樹上。

長榮百合小學

位於屏東北部的禮納里永久屋基地,安置魯凱族的好茶部落以及排灣族的大社、瑪家部落共483戶約近2000名族人入住,是一規模龐大的永久屋基地, 未來學童的教育亦自始就受到各界的關注與討論,自始即有張榮發基金會所贊助的長榮百合小學作為三個部落共同就讀的學校,比起其他部落少了爭取建校的辛酸, 也更有餘裕討論部落小學的未來。

2010年12月,一系列關於「山林小學」的部落教育座談會在屏北地區密集地展開。

在數場座談會中,參與人士包括屏東縣政府教育科官員,各莫拉克災 區的學校崇蘭國小、民族國小、慈心國小、三地國小等校的老師校長,美園部落的馬秀幸老師,中研院民族所周惠民研究員,以及在好茶部落從事規畫與研究工作超 過十年的台大城鄉所劉可強教授、台大城鄉基金會陳育真執行長共同與談,出身好茶村的大仁科技大學教授台邦.撒沙勒亦以「山林小學」為題,在莫拉克新聞網發 表多篇文章。對於「部落需要怎麼樣的教育?」以及未來長榮百合小學的辦學走向等議題留下許多珍貴的討論記錄。

「過去的教育,是否定原住民的教育,這個非常恐怖。所以在小學的時候,讓孩子知道他自己的生活就是這個樣子。」三地國小的校長陳再興以自身教學經驗指出,部落教育必須要讓孩子肯定自己,才是一個完整的文化個體教育養成。

「原住民小學教育的過程,一定要讓學童自己知道『他是誰?』」陳再興表示,這個不是要去否定其他的人,而是要他去肯定自己。肯定自己,也欣賞別人,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文化個體教育養成。「所以我們常問,紮根文到底要做什麼?」他表示,「國語、數學也是很重要,但是自己的東西要先站穩住,就是自己的文化的認同。」

「今天看到很多原住民沒有在自己的小學畢業,也沒有在部落生活過,而我們一直鼓勵要人才回流到部落,似乎有點緣木求魚,甚至陳意過高。因為他 從來對那裡沒有感情,沒有在那裡生活過,沒有得到那邊土地的滋養,沒有那邊的記憶,不可能對那裏有感情。」身為舊好茶國小最後一屆畢業生的台邦.撒沙勒,對於部落文化與部落小學的關係感觸深刻。

在聲援霧台國小長治分校設立的過程中,台邦.撒沙勒以自身就讀好茶國小的經驗指出,在部落就讀小學的經歷,是他日後建立原鄉認同的重要憑據:

「我之所以會回到地方(好茶部落)與地方維持緊密的關係,是因為我的小學是在舊好茶國小完成的,所以我對那個地方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即便是在外面生活很久了,我還是很願意回鄉,與我童年的好友族人一起努力。那樣的情懷很重要的根基是在小學建立起來,對地方、土地的情感。像我們願意為我們落服務,那是因為我們的童年在那邊,我們對那裡有感情,我們會願意為那裡付出。

台邦.撒沙勒也質疑,現行的教育法規規定唯有修習教育學程、通過校長遴選的人才能擔任校長,但是「好像只有教育科系畢業者或有修習相關學分者才知什 麼是教育,只有他們才有資格擔任教師或經營學校,別人無此專業也無這個能力!按照這種制式的遴選方式,實在看不出長榮百合小學會與其他學校有什麼本質上的 不同。如果部落裡的頭目、耆老、獵人或藝術家,比擁有教育學分的人更加知道如何培養部落的下一代,他有沒有資格成為這所實驗小學的校長?

「例如,族語教學不是一個課程,被規劃在幾個小時的族語教學那樣,而是把它當作自己的語言,隨時都要使用。」語言教育要靠生活經驗,而不是課本教學。在美園部落進行托育工作的馬秀幸老師舉例,只要部落有婚禮,就帶著學生穿著傳統服飾直接帶到婚禮現場,一起參與傳統部落婚禮的現場學習。「我們就直接著裝去參加啦,從開始下聘到跳傳統舞蹈,我們全程參加到結束。這個在部落是可以商量的,這才是部落有教室,但是跟教育學者溝通很難的就在這個部分。」

對此,擁有40年教學經驗的慈心國小老師張純淑也有同樣的看法。他認為,如果長榮百合小學未來的教師遴選機制,可以讓校長選擇老師,才能創造有共同理念一起做事的人;而如果老師可以「放掉課本」,原住民山林教育的夢想也就跨出一大步了,「只有期待教師徵選資格的方式可以不要再那麼的呆板!」

在眾人熱烈的討論之下,長榮百合小學於2011年2月動土,原訂於該年9月招收第一批新生,並於2012年2月完工,但截至2012年4月為止,學 校硬體設施仍在建設當中。而長榮百合小學第一任校長仍按一般遴選程序產生,由陳世聰校長擔任,並帶領最新甄選的第一屆9位老師,蔡國興(南和國小)、吳進 源(內埔國小)、白雅萍(牡丹國小)、何秀珍(隘寮國小)、唐耀明(大社分校)、楊美蓮(三地國小)、陳慶林(古華國小)、楊珮詩(三地國小)、蘇純慧 (東興國小)在禮納里部落一起共同服務。

台大城鄉基金會的承辦人黃舒楣表示,將在長榮百合國小的課程中積極的推動部落教育的觀念,與校方積極合作,共同討論未來禮納里部落原住民教育的新展望。希望能吸引有能力的部落大專青年,發揮創意,將耆老以及老人家拉進來一起來做有特色的課程。

「文化的內涵就是最優的生活方式,但是在討論過程中出來的答案,不一定是對的,或是錯的。其實我們是要傳承一個好的溝通方式,光是可以做到這個部分 就是很美好了。」身為漢人的陳世聰校長則在2011年2月接受莫拉克新聞網訪問時,這樣回應各界的期待。在籌備階段即引發各方關心人士熱烈討論、期待的長 榮百合小學,究竟會替禮納里永久屋與台灣的原住民教育帶來怎麼樣改變?是一個值得長期追蹤觀察的問題。

長榮百合 [4]

備受期待的長榮百合小學,會有怎麼樣的部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