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拉克88news.org - https://www.88news.org -

採下枝頭鮮綠 盼一年好梅價

初春之際,那瑪夏、桃源的青梅紛紛進入採收期,今年由於冬天持續寒冷的時間較長,農作物開花的時間遲了,使得收成的時間向後延。根據那瑪夏當地的居民表示,地方上的青梅是全國最早進入採收期的地區,今年雖然時間晚了點,但仍可在家戶門前看到婦女們彎著腰醃製脆梅的身影。

IMG_9613 [1]

以粗鹽去毛的青梅

Dahu的哥哥是南沙魯部落最早開始種梅樹的人,Dahu回憶,哥哥開始種梅樹大概是民國52、53年的事情,他開玩笑地說:「也沒有種特別大片啦!大概兩三甲而已!」不料,當時並沒有廠商願意收購脆梅,於是Dahu的哥哥將梅樹全部砍掉,把地借給別人種玉米、樹薯等短期作物,沒想到,哥哥將梅樹砍掉之後,台灣逐漸開始出現收購青梅的商人。

他回憶,哥哥在當年想要種梅樹,是因為曾到南投縣參加保留地測量考試,在仁愛鄉看到當地人都種梅樹,收成價格不錯,於是決定回到自己的部落種下梅樹,盼望著為自己帶來不錯的收入,Dahu說:「當時他就是看到價格好啊!可是民國52、53年那時候,我們這邊到甲仙是要用走路的,沒有人會上來收(梅子),所以就把樹砍掉了。」

IMG_9562 [2]

一直到民國67、68年左右,那瑪夏地區開始有青梅的買賣,Tahai回想起過去,感嘆道:「以前竿採的價格比現在還要高,民國七十幾年的時候有到三十一塊錢的價格!」而孩提時代也看著部落長輩們以頭揹著揹籃將一籃籃梅子揹到收購地點的Anuu也說,在民國六十幾年時,青梅有幾次的價格特別高,「我印象中最貴的有到一公斤五十一塊錢!那時候的梅子手採之後還會經過篩子把葉子跟雜質篩掉,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那個時候價格會特別高,不過當時台灣的青梅產量並不多。」居民們回憶,早期的梅子多半外銷到日本,日本人會在菜餚中加梅子,民國八十三年,當時已經有大陸的梅子銷往日本,「可是他們的不會酸!」

談到製作脆梅的歷程,居民表示,那瑪夏製作生產脆梅的歷史約20年左右,起因是當時居民會到南投採梅賺錢,在工作之餘學到了南投梅農製作脆梅的技術,將這項手藝帶回高雄,一傳十,十傳百,今日在那瑪夏的多數婦女都有著製作脆梅的好手藝!

Tahai表示,目前那瑪夏要發展梅子的相關產業,最主要的瓶頸是技術以及概念的轉換,「過去我們是種了(作物)之後,它生出多少,我們就賣多少,就像現在吃箭筍,今年老天爺多給我們一點,我們就收一點。以前(梅子)也沒有在剪枝、疏果,頂多把攀爬寄生在梅樹上的藤砍一砍,那個時候也沒有砍草機啊!」

Anuu提到樹沒有所謂的天敵,有的應該就是『梅蟲』,你知道梅蟲是什麼嗎?就是像菜蟲那樣,用低價收購來剝削農民的那種。以前也沒有想到說要特別去照顧梅子,是因為那時候那瑪夏這邊有一個農業技士,他跟這裡的人說梅子要剪枝、疏果,還有砍草機、農具、農藥的概念才慢慢被帶進來。」

青梅進入採收期,在婦女們忙著製作脆梅的同時,中盤商也將慢慢進入原鄉收購青梅,今年的梅價是否能一改以往低價收購的態勢,仍有待觀察。

IMG_954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