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魚」的部落產業危機?!

本文摘要:對於現在的部落產業教育環境,他也提出建議表示:「不要停留在一直製作釣魚竿的階段,部落的人一直釣,但是都沒有魚,會製做釣魚竿也沒有用。如果政府不控制國外廉價進口產品,那麼依然會餓死充滿就業機會的原住民。 ( 圖/ 柯亞璇。面臨不斷挑戰的部落工藝。 )

沒有「魚」的部落產業危機?!

前言:

部落產業培植計畫好還是不好?!對於災後政府不斷在部落投入各項短期計畫,在這塊領域經營10多年的布落工坊負責人彭春林提出他的觀察:「現在部落都是圖騰化部落,到處可以看見圖騰在部落的入口意象或是部落道路沿線的擋土牆,不會說母語的也很多,傳統服飾上的圖騰誤植,才藝也都差不多,那有什麼用?!」

彭春林也表示,部落的手工比不上其它國家的廉價工資,若是上游的政府不做相關的管控,未來的競爭市場只會更嚴重。而政府提供許多產業的教育學習環境與計劃,但面對沒有「魚」可釣的銷售市場,再好的釣魚竿製做技術與釣魚技術,依然會餓死充滿就業希望的原住民族。

不知道是不是好?是不是壞?!

彭春林表示,在發展的這個過程,不知道是不是好的?這個也是我們現在原住民在前進的過程中相同的疑問。自己的位置要放那裡?還是要如何切入自己的文化,讓整個文化的體系與現在的潮流同時前進,把自己放在適當的位置,然後也不會失去自己的血液。他說,所以那個要拿捏的很好。

國小畢業就搬到高雄唸書的彭春林表示, 其實在一路學習的過程中,也常碰觸到許多與現實生活相衝突的狀況。遇到大環境的衝擊,在一開始就不認識自己的情況,變成很多的主觀是由主流的價值觀在看我們。

對於自身文化瞭解的深度,他也表示,部份五、六十年代的族人對自身的文化不是很瞭解,反而是住在部落的族人會是比較清楚。他說,我們要理出一個我們所謂的原住民思維,一個標準、一個定位。他舉例表示,現在部落舉辦婚禮,一下現代、一下傳統,現在還有宗教切入,沒有一個真正屬於原住民的。

以前,我們的生活就是教育。可是現在不一樣了,要很賣力的工作才可以「擠到錢 」。但反過來,他也表示,可喜的是,我們可以受現代的教育,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回到部落可以給部落不一樣的想法。因此彭春林也提出建議:

「對於部落產業這真的要很長的時間,才可以看見它的成效。政府的資源當然好,但是好在於你用在確實需要的那個部份。」他也表示,政府計畫在好的出發點上,還是會遇到一些外力因素而影響計畫最後的結果或本質。

「其實我不是不贊成這些政府的資源機會進來,這個反而是讓很多想法進來。反而比較擔心的是,看到現在部落產業什麼好賣,就跟著賣的經營情況。」他也表示,他很慶幸的自己很清楚在這個領域想要的是什麼。

他也舉例,就針對政府做的計畫訓練,一直作基礎的技術教育,在每年都有相同的計畫下,長遠的目標又是什麼?有一些計畫只是很表面,不能很深入的去協助部落的需要。

「像我們做這麼多年,帶這麼多人的時候,可能就需要開始想下一步的行銷,可是這樣長遠的計畫卻又很難跟政府的計畫搭的上,政府也較少有專業的人才處理相關的業務,通常公部門都是一個人承擔很多個業務,也因此無法專職在處理以及協助部落產業這塊區域做長期的經營。」彭春林提出對公部門無法長期經營的擔憂。

那都是「革命情感」怎麼放?!

部落很多的工作坊,不是不好,但是要怎麼去整合,才是部落長期經營的問題所在。很多計畫只停留在初級培訓,然後呢?!變成很多事情到頭來最後還是歸零,至少要發展到一個雛形出來,才可以放手啊!

他也表示,雖然參與培訓的婦女會做手工,可以在家裡自行製作,但是,要如何串連起這些部落產業鏈,便是很重要的一環。

對於工坊反而放不下的是部落裡的工作人員,那都是「革命情感」怎麼放?!彭春林說,不要小看工坊,這可以帶起部落多少的就業機會。手工能賺多少錢?如果不是使命感,怎麼作的下去!

image001

重要的學習:就是常常回部落參加活動

「部落工坊還需要更多的學習」,彭春林表示,現在積極的目標是在設計上以及品牌上要做更進一步的努力。對於今天所累積的知識他也很謙虛的表示,我很懷念我的學習過程,第一個,我是從外面的技術學起,我許多車縫的方式都是外面的技術,那第二個學習是,從文物跟相關研究書籍上去學習,那很重要的是第三個學習,就是常常回部落參加活動。

他說,「我運氣很好,因為我在教學的機會,可以接觸很多全省很多的部落與其各自的文化,所以這就是我很幸運的部分。再過來就是說,因為我要生活,所以接了很多的設計,包括服裝設計、傢具飾品設計。」而當初也因為朋友的建議,如果把作品拿到外面加工,不如把這個機會帶進部落,於是工坊跟部落的關係也就這樣開始串連起來。

最感到欣慰的,看到部落家庭慢慢在改變

當時雖然給部落婦女的薪水不多,但是一口氣養8個人的小工坊,不斷的去找訂單賺錢付薪水,對當時的彭春林來講,這個甜蜜的負擔,壓在這個小小的夢想上是無比的沉重。但他也表示,這個甜蜜的負擔很值得,也從中慢慢去找到自己在部落的位置。

因為一些部落的家庭問題,有的部落婦女,從沒有懷孕,到懷孕,後來到小孩出生,小孩後來當兵。中間所支付的養家費用,都是從在這邊工作來的。看到部落有些家庭慢慢在改變,這是他最感到欣慰的「我很喜歡部落的環境,不管是工作上或是其它方面都可以感覺到比較多的人情味」。

同時也教授八八風災部落的彭春林也表示:「所接觸到部落的學員若按照比例10個人裡面,有8個是不得已的狀況才遷下來,尤其是老人家或是年紀在五年級以上的部落族人。在教學的過程,我們都會提出來相互分享,聊一聊遷下來的生活狀況,那還好有這個學習工坊的角色,可以供他們轉換情緒的一個抒發空間。」

對於現在的部落產業教育環境,他也提出建議表示:「不要停留在一直製作釣魚竿的階段,部落的人一直釣,但是都沒有魚,會製做釣魚竿也沒有用。「給我們釣魚竿,然後不管我們!」

他也無奈的表示,部落的手工比不上大陸廉價的工資,若是上游的政府不做相關的管控,未來的競爭市場只會更嚴重。

而政府提供再多產業的教育學習環境與計劃,但面對沒有「魚」可釣的銷售市場,再好的釣魚竿製做技術與釣魚技術,依然會餓死充滿就業希望的原住民。

image003

政府提供再多產業的教育學習環境與計劃,但面對沒有「魚」可釣的銷售市場,再好的釣魚竿製做技術與釣魚技術,依然會餓死充滿就業希望的原住民。

2 回應 to “沒有「魚」的部落產業危機?!”

  1. Core Kang 說:

    內文錯別字

    第五段:對於自身文化瞭解的深度,他也表式(示),部份五、六十年代的族人對自身的文化不是很瞭解,反而是住在部落的族人會是比較清礎(楚)。

    第六段:便的是(便是)很重要的一環。

    第五個標題:最感到欣慰的,看到部落家庭慢慢再(在)改變

  2. 88編輯 說:

    蛋白,你真細心,謝了,我來修改!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