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小農(2)甲仙新米苦等圳路,發揮創意「以功代金」

本文摘要:由一開始單純的公田復耕,發展為在地子弟共同體驗農事活動,現在更發揮創意,與中元普渡的新式祭祀方法結合,令人讚嘆。「真的很希望圳路修好,耕作比較方便!」這是甲仙農民最想完成的心願之一。 ( 圖/ 何欣潔。位於越域引水工程旁的小圳路,遲遲無法修復。 )

食物與小農(2)甲仙新米苦等圳路,發揮創意「以功代金」

2010年的八月,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曾經以「陽光下的甲仙新米傳奇:什麼是產業重建?」一文,記錄了甲仙在地居民以公田復耕為災後重建方法的過程,並同時以「兩次水災之後,有機新希望」採訪了協助甲仙公田復耕的農民陳漢忠。事隔一年,在居民與學校行政人員的努力下,甲仙週邊地區的國小與國中也漸漸加入農事體驗的行列,讓甲仙公田不只做有機、不只做小農復耕,同時也做鄉土教育。

但是,小農生產與一般工業生產過程的相異之處,在於它具有某一程度的「公共性」,即便農業技術隨著工業發達而逐漸進步,這樣的特性依然不會改變。長期研究中國農村問題的學者賀雪峰,便在2010年指出:「(中國)農民人均耕地少,地塊分散,而農業經營中有大量單家獨戶農戶「不好辦與辦不好」的共同事務。為了生產方便,就必須要有超出農戶的集體力量來提供公共服務…現成的超出個體小農的集體力量是作為土地所有者的村社集體,村社集體可以透過土地調整等辦法,來提供個體小農所無法解決的公共服務,如灌溉、機耕道、基本農田設施建設等。」

圳路遲未修復,復耕倚靠馬達

賀雪峰指出的這些問題,在同樣盛行小農耕作的台灣同樣難以解決,僅能依靠法律地位曖昧的農田水利會代為提供水圳維修、建造的公共服務。於莫拉克災後所復耕的甲仙公田,儘管在當地居民的努力之下,有了初步的成果,卻遇到了災後水圳遲遲無法修復,導致公田無水可用,只能以馬達抽水的窘境。

「這個八八災後,我們大田村的水圳都壞光光了,所以需要修復啊。但是公田這一段上面呢,他說河川疏浚的怪手剛好要經過我們的水圳路線,所以一直沒有辦法修好,我們只能用馬達把水打上來灌溉。」負責公田農事的甲仙農民陳漢忠指出,圳路不修復,靠馬達抽水又需要耗費能源,大大增加了甲仙公田的生產成本。

「現在河川疏濬也突然停下來了,我是希望既然停下來就可以幫我們把水圳修好啦!希望是可以!不要像匏仔寮那邊一樣,一直都沒有水可以用。」陳漢忠口中的匏仔寮,就是甲仙區的寶隆里。寶隆農民的水圳因設計錯誤、無法引水,長期處於無水可用的狀態,同樣只能依靠馬達抽水。

「但是南仔仙溪的水比較濁啊,尤其是夏天,只要上游下雨,河水就有很多泥沙,所以馬達常常被塞住,就會壞掉。所以寶隆大概二期都沒辦法作啦!他們就只做一期作物,這幾年都是這樣,很無奈,也是習慣了。」甲仙居民曾麗雲不平地表示:「農田水利會給我的回答竟然是說,水圳修復要花錢,這邊的農田產值不值那麼多錢。寶隆這邊其實都是很棒的農業生產區,出產的稻米、疏菜,都是甲仙地區數一數二的農產品。」

對於寶隆居民的需求,負責甲仙區域的農田水利會則表示,寶隆村的小組長(由當地農民擔任)已經提起正式的陳情書。「接到正式的陳情書我們再來研商。」

甲仙五 甲仙四

(左)對於二期稻作總是因為沒有水圳、馬達又停止抽水而被迫休耕的窘境,農民表示已經習慣了。(右)為了配合河川疏濬工程而遲遲無法修復的公田水圳,堆積了一些垃圾。

越域引水馬上修,農耕圳路等無人

「你看啦,莫拉克風災以後,我們整個河道都是被沖垮的,包括這個甲仙攔河堰。我們的水圳就在甲仙攔河堰旁邊,但是一直都沒修好。這麼大的一個越域引水工程,它就修很快,這麼小一條水圳,卻一天到晚漏水、堵住,不能用。」甲仙農民陳漢忠站在甲仙攔河堰旁,發出無奈的感嘆。

根據經濟部資料指出,為了龐大的越域引水工程而設計的甲仙攔河堰於1999年6月完工蓄水後,全年可穩定供應高品質(甲類水體)水源80萬噸/日到南化水庫,於旗山溪豐水期時,可將雨水引入南化水庫儲存,南化水庫目前每日供水量增加四十四萬噸,蓄水量增至一億零一百五十九萬噸。

大規模開挖山脈引流的越域引水工程,在莫拉克風災中一直被指為小林、那瑪夏滅村的兇手,但相關單位始終堅決否認。為此,小林村民甚至不惜提起國賠訴訟,只為請求法院介入調查越域引水與小林滅村的關係。如今,為了越域引水而建造的龐大工程已經恢復了引流功能,一旁農人賴以為生的水圳卻遲遲難以恢復。

甲仙二 甲仙三
位於越域引水工程旁的小圳路,遲遲無法修復。

以功代金,創意行銷

在這樣艱難的耕作環境之下,甲仙地區的小農與工作者依然不屈不撓地推動在地好米,希望甲仙新米能夠被送到更多家庭的餐桌上,也支持在地小農繼續有機耕作。在專業顧問團隊的建議,甲仙新米參與了高雄市環保局的「以功代金」計畫,希望以不一樣的方式,推動甲仙的誠意好米。

所為的以功代金計畫,是高雄市環保局行之有年的政策。為了推動環保觀念、減少焚燒金紙,環保局鼓勵民眾以捐款給社福團體的方式取代中元普渡的金紙,只要捐款給社福團體,便可獲得佛光山南屏別院祈福的「功德狀」一張,取代傳統金紙進爐焚燒,兼顧中元普渡民俗、現代環保概念與社福團體捐款需求。今年的以功代金計畫在甲仙新米的參與之下,民眾捐款兩百元除了可以得到功德狀一張,也可以得到包裝成金磚形狀的甲仙新米一包。

「大家反應都很不錯!希望這樣可以讓更多人認識我們的米,讓甲仙米可以有穩定的通路,長長久久地做下去。」陳漢忠期待地表示。甲仙新米在莫拉克災後重建的故事,由一開始單純的公田復耕、有機栽種,漸漸發展為在地子弟共同體驗農事的集體活動,現在更發揮巧妙的創意,與中元普渡的新式祭祀方法結合,令人感到驚奇與讚嘆。「真的很希望圳路修好,耕作比較方便!」這是一路努力不懈的甲仙農民,在莫拉克二週年時,最想完成的心願之一。

甲仙一-600

甲仙新米參加了今年中元節的以功代金活動,包裝成金磚形狀。

3 回應 to “食物與小農(2)甲仙新米苦等圳路,發揮創意「以功代金」”

  1. 感謝欣潔長期陪伴與報導

    【以功專案】網址 http://www.899.net.tw/
    請大家多多支持!!

  2. TinTin 說:

    親愛的朋友:由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第二屆雲豹新聞獎」已經開始報名徵件了,歡迎報導「原住民相關議題」的作品參加!!
    詳情請上http://www.ipcf.org.tw下載報名表,或電洽(02)2311-3998分機111陳小姐。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