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整合,重建工程難完整

本文摘要:儘管水保局一一走訪各部落,但對於各部落需要整建或保固的部分,居民依然無法得到回應。因為水患治理分屬林務局、水保局、河川局等單位,分區分段管理,但其他部門當日未到場,居民也不知如何一一向各部門「分開陳情」。 ( 圖/ 鄭淳毅。勤和居民Lida表示,邊坡的相思木已被蛇籠壓得朝馬路方向傾斜,「如果有一天垮下來,我們開車經過的人都糟糕了。」 )

缺乏整合,重建工程難完整

莫拉克災後二年,「災區」依然塵沙漫天,工程車輛來來往往,各處常見施工景象。而儘管各項「重建工程」持續進行,行政院重建會也對外表示,工程發包率和執行效率皆在進度之內;原鄉居民仍反映,部落的基礎復健、安全保護、道路交通等關係生命財產安全的工程,「沒有感覺有在做。」

更有居民指出,政府發包工程「大家各做各的,也不跟我們講。」認為有些工程設計與當地自然環境不符合,造成浪費公帑,甚至有「二度傷害」的反效果。顯然公部門的重建工程,仍與當地居民期待頗有落差。

10

梅山里。河道往梅山部落的方向沖刷。擔憂部落遭沖蝕,居民要求邊坡保護工程,但施工結果是部落下方出現四五排短小的流籠(紅色圈內)。居民說:「施工單位說經費只有這樣,就沒再做了。做那一點點可以擋到什麼?」

公部門缺乏整合,居民陳情無門

今年二月,水保局台南分局曾因應桃源居民陳情,組成團隊來到桃源鄉勘查水保工程。區公所為水保局安排行程,只有桃源、復興、勤和三個里,但因拉芙蘭、梅山居民緊追勘察團隊不放,又增加了兩個里的行程。因居民認為,「專家難得來一趟」,無不迫切希望帶領專家一一走訪各自部落中,需要整治的部分,好盡速改善。

但水保局技士無奈解釋:「我們並不是難得來,來了好多次了。」居民卻也表示,部落內的工程常只見勘查、不見發包,且有許多勘查,「都是他們(專家學者)自己進來走一走。」並未知會部落,居民不知情,也無從反映對於復建工程的看法,以及在地人認為需要工程的部分。

儘管當日水保局一一走訪各部落,但對於各部落需要整建或保固的部分,居民依然無法得到滿意的回應。因為水患治理分屬林務局、水保局、河川局等單位,分區分段管理,但其他部門當日未到場,居民也不知如何一一向各部門「分開陳情」。

如復興里的聯外道路復興橋,因為河床淤高,只能靠怪手挖出河道,勉強維持露出橋面。但怪手只將土石清疏,堆在河道兩側,沒有運走,下小雨土石便會回填。居民擔憂聯外橋梁遲早將遭沖走,並認為這樣的清疏工程沒有實效,「只是在浪費錢。」且復興下部落位在河道旁,雨季時受河水沖刷,住戶每逢下雨就擔驚受怕,多次申請保護工程未得回應。

此外,復興上游尚有堰塞湖,當地人無法與監測單位林務局取得聯繫,隨時了解堰塞湖情形。復興里民杜耀順當日痛陳:「陳情好多次了,拿老百姓的性命開玩笑!兩年來,政府把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置之不顧,我們反映,也沒能好好幫我們解決。」

但面對居民憂急的陳情,水保局僅能表示,只能繼續協助清疏河川中段部分,因為「上面是林務局的範圍」,水保局無法越權管理。

同樣的狀況發生在桃源里後方。桃源里靠河邊的幾戶人家,在八八時已經有數戶陷落,至今河流持續沖蝕邊坡,倖存的幾戶人家希望水保局進行邊坡的保固工程。但水保局技士認為,河道中有一塊岩盤突出,是造成河水往住戶這一側邊坡沖刷的原因,「那個岩盤要打掉,我們做保固才有用,但那是河川局的範圍。請區公所跟河川局講,叫他們先把岩盤拿掉,我們才可以開始做。」語畢專家們旋即離去,僅留居民錯愕當場。住戶表示,該岩盤「不能打掉啊,那是人家的地,上面有種他的作物!」據悉,當地居民已陳情不只一次,都得到相同的答案。

究竟該項工程應由水保局或河川局先動手不得而知,至今雨季逼近,桃源邊坡防護工程仍了無動靜。

2 3

桃源里後方。位於河邊的土地已因河水沖蝕而陷落​。左圖中的平地原為住家,在莫拉克崩塌後工程單位回填成平地,但河流仍持續沖蝕下方。圖右為對面河床突出的岩盤,是水保局認為導致水流往住戶一側侵蝕的原因。處理辦法為「請河川局把岩盤打掉」。

1

復興里的聯外交通復興橋,已與河床等高,居民憂心這座橋無法撐過這個雨季。河床邊尚有復興下部落的住戶居住,雨季時水流持續沖刷邊坡,上游更有堰塞湖,住戶們在雨季時常擔驚受怕。

資訊不透明,在地難參與

除了公部門間無法整合之外,與當地居民缺乏溝通、工程設計等資訊不夠公開透明,也常造成工程雖施作,成效卻不彰,甚至出現可能危害當地居民生命安全的「反效果」。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徐嬋娟表示,水患治理分頭由水保局、河川局、林務局等分開進行的模式由來已久:「就好像一件衣服,領子是一個人做,袖子又是另一個人,最後都合不起來。整體流域規劃的概念談了十幾年,始終只存在在學者的研究報告上。」

她指出,制度面的改變非一蹴可躋,當前唯有公開資訊、舉辦地方說明會、聽取熟悉當地地理環境的在地意見,以盡量免除工程的種種弊端。

高中里第五鄰位在易受雨水沖刷地帶,八八時便因強大降雨沖刷,而有邊坡鬆動陷落現象,邊坡屋主已有人因房屋地基掏空而遷離到永久屋。

但當地進行了排水工程後,挖空處沒有回填,甚至施工單位為了讓大型機具的進出,進一步開挖邊坡,完工後沒有做任何防護措施即離去。住戶皆擔心裸露的邊坡會讓雨水沖刷更嚴重,致使其他房屋跟著陷落。居民Subali指出:「所以說,政府部門有時候做的很多工程,只會造成二度傷害。他為什麼不事先來跟我們講呢?現在還有什麼辦法,做都已經做了。」因施工單位從未與住戶溝通說明,現在連居民想找施工單位做補救,也不知該找誰。

缺乏溝通的結果,除了工程造成反效果,也時時引起土地上的糾紛。桃源居民便提出,桃源通往四社部落處,進行土石流整治。「怪手把土挖起來,挖的是人家的地,又把土再往旁邊堆,堆到別人的菜園子上,主人回來嚇一大跳,想說我的地怎麼變這樣。」

因未與當地居民妥善溝通致使工程有爭議的案例,層出不窮。公路局為替代河床便道而施工的削山便道,經過多戶人家土地,在未與地主談妥補償條件的情況下,就以「把握施工時機」為由率先開挖。既有土地糾紛在前,如今將近完工,工程設計又飽受桃源區各部落的質疑。

削山便道本為取代汛期斷絕的河床路而設計,但連接便道的鋼便橋依然施作在河床上。梅山居民認為,鋼便橋做在河床,「就跟筷子插在沙子上一樣。」受訪居民無不表示,布唐布納斯溪土石量極大,依照鋼便橋現有的規模,在雨季來時依然會被沖走。本用來替代河床路的削山便道,最後可能也會面臨像河床路一樣隨水流而去的命運。樟山一位居民指稱,雖然公路局有和地方開過工程設計說明會,「我們就有跟他們說這樣不好,他們也還不是做下了。」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徐嬋娟指出,「在水患治理條例裡,本來就規定工程至少要跟地方開兩次的說明會才能動工。但在莫拉克條例裡,就沒有這個規定,要不要溝通只能看公部門的誠意。」

她指出,雖然許多公部門會覺得來開說明會,地方聲音太多「很麻煩」,但在地人民才最了解在地的地理自然環境,可提供設計上許多建議。徐嬋娟鼓勵當地村里長,於公部門在地方施作工程前,主動發公文要求舉辦公聽會和說明會。唯有落實資訊透明和地方參與,才能免除許多工程上的弊端。

莫拉克重建特別條例以三年為期,但眼看災後兩年,基本的各種硬體重建工程卻進度緩慢,紕漏百出。重建工程如何能有效推行,規劃符合在地自然條件的設計,避免浪費資源,真正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工程單位又是否能破除慣行的執行模式,傾聽並尊重在地居民的意見?仍待外界持續追蹤關注。

4 5

(上左、上右、下)高中里第五鄰。工程施作後,開挖的地方未回填,沙石大面積裸露。位於邊坡的住家正持續下陷滑落。

6

7

削山便道。公路局為取代河床路而開挖削山便道,唯便道之間以鋼便橋連接,鋼便橋仍靠近河床。居民指出,連續兩座鋼便橋剛好位在勤和里上方堰塞湖開口的兩端,都是土石流堆積沖刷處。去年堰塞湖淤高,水面也高於現在的鋼便橋高度。削山便道能否如預期中,在降雨時取代河床便道?靜待汛期考驗。

8

由勤和里通往勤和平台的道路。邊坡堆置蛇籠,以相思木固定,遭居民戲稱為「相思樹生態工法」。勤和居民Lida表示,相思木已被蛇籠壓得朝馬路方向傾斜,「如果有一天垮下來,我們開車經過的人都糟糕了。」

9

拉芙蘭里後上方。居民反應排水工程只做了中間一段。前後都沒有接上其他的排水設施。

評論機制關閉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