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阿里山喘口氣吧

本文摘要:阿里山最輝煌的時光也許已經過去了。在全球氣候產生劇變、自然的反撲如此強烈之後,即使百般不願,我們還是得要嘗試改變──我們可能要開始思考另一種經營的方式:經評估而限制人數的小眾觀光;以小型巴士行駛於不必是雙線道的山區道路;更多的森林步道取代以往穿梭山間的車道。( 圖/ )

讓阿里山喘口氣吧

這次的八八水災,阿里山地區降下空前的雨量,讓這個區域的清水溪、阿里山溪、曾文溪溪水大漲,沖毀許多跨越其上的橋梁,阿里山公路與鐵路也處處崩塌,要回復原狀,能夠重新讓遊客進入,恐怕要很長的時間。曾經享譽中外的觀光景點,居民在恐懼無助之餘吶喊:「阿里山已經沒有了!」這樣的吶喊讓人心酸。

阿里山在日治時期因為要砍伐其巨木而修築鐵路,運送觀光客原只是附帶的功能;戰後多年,觀光取代伐木,開始有大量的遊客上山,旅館也順勢蓬勃發展;阿里山遊客日增,上山的公路也開通了,而且還接上新中橫,繞道塔塔加、遠眺玉山,迂迴台灣最壯觀也最脆弱的地帶。

今日所謂阿里山,是由奮起湖、瑞里、太和與鄒族部落營造的達娜伊谷、里佳藍色部落、來吉塔山部落等景點,與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連成帶狀的觀光網絡。為了迎接日益龐大的遊客,道路不斷拓寬,山區的山葵、高山茶、高山蔬菜、花卉、咖啡種植面積日漸擴張;為方便運送肥料、農藥與疏運作物,產業道路到處出現在山區的角落。

於是我們看見一座座相互爭高爭豪華的旅館矗立在險要的地形上。這是移自平地的大手筆投資與回收的形態,期待在短時間吸引大量的遊客,以快速獲取利潤。殊不知這種「大又快」的做法,在山區地形險峻、地質脆弱的區域,很快就會產生負面的結果。

發生在廬山、知本及瑞里的悲劇就是例子;在山區漫無限制開闢道路、農田,目前已遭封閉的梨山段中橫也是一個警惕(已經有人認為阿里山公路將步上中橫的宿命)。陡坡濫墾濫建、填平窪地、阻擋河道等跟自然抗爭的代價往往是慘重的。

阿里山最輝煌的時光也許已經過去了。在全球氣候產生劇變、自然的反撲如此強烈之後,即使百般不願,我們還是得要嘗試改變──即使上山的公路、鐵路能夠花上巨資修復,甚至興建了纜車,我們可能要開始思考另一種經營的方式:經評估而限制人數的小眾觀光;以小型巴士行駛於不必是雙線道的山區道路;更多的森林步道取代以往穿梭山間的車道。

這樣的經營方式可以觀賞真正的當地景緻:高山、溪谷、森林、雲海、部落人文、歷史或傳說景點等;品嘗在地物產或特色小吃:小米、芋頭、地瓜、樹豆、旱稻等製成的食品以及高山養殖的家禽、家畜,魚蝦之類;帶走的是捕捉自山區景緻的數位照片、心靈知性的滿足與身體的休息舒暢,以及山林溪流賞賜的芬多精、負離子。

阿里山區的地質、地形與海拔其實適合發展生態登山、健行與文化知性的旅遊活動,而非大眾與消費取向的速食遊憩;也許我們暫時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但是大自然已經發出警告:人無法勝天,不調整做法,下一回我們會遭遇更大的災難。

(作者漢名浦忠成,考試委員,本文轉載自2009-09-24 中國時報)

評論機制關閉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