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凱生命共同體─包基成先生的重建提案

本文摘要:觀諸當今政府之重建政策,皆以劃定特地區域,令族人放棄原鄉土地,迫使遷居平地為優先考量。族人當以「原鄉不棄,文化不滅,魯凱永續。」為基礎,凝聚共識,思考對我族人子孫最有利的永續營生之道。( 圖/ 「魯凱共和國」部落格,2008魯凱狩獵祭出發宣誓照片 )

魯凱生命共同體─包基成先生的重建提案

前言:

包基成先生為阿禮部落的頭目,魯凱重建聯盟副召集人,同時為內埔崇文國中主任。近日在魯凱重建聯盟中,提出了一份完整的魯凱族各部落重建架構草案,日前已經重建聯盟內部通過,也將和各部落繼續開會,以及請鄉長代為向中央提案。

在這份重建草案中,詳述了魯凱族預計與自然相處的模式,重建的方式,族群文化的活化模式,88新聞網詢問魯凱青年工作者後,經同意刊登於此,希望能夠讓更多關心部落的朋友瞭解魯凱對族群與環境復育的想法。

魯凱族部落重建聯盟 提案表no1─魯凱生命共同體

提案人包基成魯凱族部落重建聯盟 副召集人,霧台鄉阿禮部落自救委員會 委員)

事由:

因應八八水災所帶來對魯凱族的空前災難,請 以大格局大思維規劃西魯凱霧台鄉八個部落(谷川、神山、霧台、吉露、阿禮、大武、佳暮、好茶)從災難中重建再起,復興族群文化之道。

草案說明:

一、 規劃理念:「原鄉不棄,文化不滅,魯凱永續。」

觀諸當今政府之重建政策,皆以劃定特地區域,令族人放棄原鄉土地,迫使遷居平地為優先考量。族人當以「原鄉不棄,文化不滅,魯凱永續。」為基礎,凝聚共識,思考對我族人子孫最有利的永續營生之道。

二、 重建型態:「母子臍帶相連之生命共同體」

霧台鄉傳統領域是西魯凱族人的母親,八個部落當中,有三個部落(神山、霧台、大武)留在原地繼續發展,其餘五個部落中,好茶村確定將重建於瑪家農場,另外四個部落(阿禮、谷川、佳暮、吉露)是否遷居鄉外或留居鄉內,尚有許多可能性。

無論居於何處,各部落與霧台鄉先祖傳來土地之間仍為「母子臍帶相連之生命共同體」關係不變。

、 空間軸劃分「重整復育圈」與「中繼生活圈」

(一)重整復育圈:留在原鄉傳統領域部落之重建目標,設定為「重整復育圈」。

(二)中繼生活圈:離開原鄉另尋新居地部落之重建目標,設定為「中繼生活圈」。

四、 時間軸劃分:「颱風汛期」(6~10月)與「平常時期」(11~5月)

(一)當颱風汛期來臨,位居「中繼生活圈」之部落可提供「重整復育圈」避難照顧之功能。

平常時期,位居「中繼生活圈」之部落將成為「重整復育圈」部落之生計產品的包裝、展示與對外聯繫窗口。

(二)「重整復育圈」又可規劃為「自然生態復育區」、「傳統產業復振區」以及「文化資產保護區」。平常時期,位居「重整復育圈」部落將照顧看守在「中繼生活圈」部落族人之土地家園,利其仍可回鄉工作。如此方可兼顧族人安全與復育,生計與文化雙贏。

image001
大武部落現況(圖片提供/賓拿流)。

image003
佳暮部落現況(圖片提供/賓拿流)。

image001
吉露部落現況(圖片提供/賓拿流)。

image003
阿禮部落現況(圖片提供/賓拿流)。

預計實施辦法

一、重整復育圈:

(一)三生一體:

(1)自然生態復育區(生態)

配合農委會林務局與部落居民共管機制,規劃以工代賑再造「山林守護天使」的就業新方案,擬定「治山、防洪、造林、疏濬等國土保育專案」,解決當地居民生活安置就業與原鄉部落自然生態復育的兩大問題。

(2)文化資產保護區(生活或文化)

原鄉部落不乏千百年古蹟古物,建請文建會與原民會調查現有文化遺產列管,寬列預算派駐專業人員或居住地保管(擁有)者,妥善維護與保存,進而結合自然生態深度的旅遊網絡。

(3)傳統產業復振區(生產)

生產之農特產品,諸如:小米、甘藷、芋頭、紅藜、紅肉李、愛玉子、龍鬚菜(佛手瓜)、咖啡……等傳統產業,該生產區原生態工法列為安全區者持續經營維護,不再大面積濫墾、濫伐,列為不安全區者嚴禁復耕或栽植。

(二)配套措施:

(1)嚴密控管機制

制定部落公約對原鄉部落之居民,尤以工代賑方案之工作人員採績效責任淘汰與激勵制,強化復育工作效能。另對濫墾、濫伐者依據相關法令處以嚴厲之處分。

重大公共工程發包修建,應成立「災後環境勘查與環境工程監測驗收」委員會,成員包括部落大頭目、部落長老、幹部代表、專家學者與政府代表一干人組成,為社區安全與工程品質,此委員會應以公正超然的立場審慎勘驗,且公部門應予法律公權力,杜絕偷工減料之弊端。

(2)緊急應變指揮中心

每年雨季6~10月份訂為「封山重建月(或重整復振期)」,颱風警報「族安預警機制」啟動,勒令長居原鄉部落之族人全數撤退至「中繼生活圈」之住屋,設置「平地區急難指揮中心」與「部落緊急救援中心指揮站」,建置部落與都市雙向聯絡網,成立之緊急應變指揮中心,相互支援、調度或提供救援物資,原鄉僅留緊急應變中心特定人員留守,以維持生命安全。

(3)生態旅遊願景藍圖

為落實魯凱族「分享主義、共產文化」之理想,達到國家森林資源全民共有、共管、共享之願景,在原鄉部落重整的經營管理上,民宿經營業者建立民間企業或慈善團體認養制度,並草擬「原鄉部落生態環境認養要點」及『部落果園農場認養手冊』,讓慈善團體、民間企業得以順利執行其相關之認養工作,發展結合自然生態、人文關懷與文化探索的深度旅遊網絡,以維持民宿經營業者基本的收入,解決原鄉產業復振生計的難題。

二、中繼生活圈:

(一)基本需求

(1)安全第一:配合「永久屋」政策,建造安全、穩固、耐久的房舍。

(2)就業為先:考量居民多元就業的發展,兼顧生計需求與生涯規劃。

(3)部落機制:維持魯凱部落型態,避免分崩離析,散居異鄉,而遭致村毀、鄉滅、族亡之途。

(二)配套措施

(1)型塑魯凱族語言巢

西魯凱霧台八個部落五分之四的人口幾乎在平地工作,魯凱共和村之興建,離鄉背景流離各地的族人必能匯聚在一起生活,自然型塑「魯凱族母語語言巢」,魯凱共和村內只要達成共識皆以母語交談,甚至鄰近的魯凱部落–三地門鄉的青葉部落、瑪家鄉的美園社區,也一併納入語言巢的教學系統,設立新小學或托兒所或幼稚園,實施三語(母語、英語、國語)教學之本位課程,深信母語可以復振且能永留傳,期達「母語不斷,文化不滅」的終極理想。

(2)返鄉尋根探源之旅

配合年度三節(春節、小米祭、聖誕節),規劃返鄉尋根探源之旅,融合部落文化、自然生態、傳統領域、傳統祭儀宗教儀式等課題,舉辦多元親近原鄉、認識原鄉、關懷原鄉,進而保護原鄉的具體行動方案,期使下一代的孩子不忘本–知道真正的故鄉原來在這裡。

(3)三合一返鄉重整運動

推動部落「文化、信仰、生活」三合一返鄉重整運動,在道路安全、氣候穩定的前提下,鼓勵在都會區工作者週休假日返鄉,帶領全家人回家整理住屋,清潔環境,蒔花、種草、植樹,美化環境,一起參加主日崇拜,一起關心部落年邁的長輩,一起安慰鼓勵在地替我們看守整建家園的弟兄姊妹,並提供必要的協助與服務,此乃當下急迫該做的事。

(4)共和村擬定「部落公約」

透過「部落公約」之建立,強化居民與部落生命共同體的使命感,不只是部落再造運動,更經由公約之建立發展部落之自治運動,保存優良傳承更是不斷革新進步的動力。

(5)文化中心草擬「遊客守則」

中繼生活圈設立「遊客服務中心」,目的希望能經由行為管制,使要前往「重整復育圈」參加生態旅遊的遊客,做行前解說與訓練,達到原鄉部落自然恢復穩定之生態環境,同時限制遊客之破壞和干擾,教育自己也教育遊客,以深度的關懷,回鄉歸人的心情回饋部落,使其自發性地維護部落生態環境和傳統領域自然保護區。

(6)單一窗口對外發聲:為增加部落與政府部門之互動與意見交流之功效,經由部落會議決議之事項,依據部落會議組織章程,委由「民意代表」對政府相關部門提出建議案,並由監督委員追蹤其發展結果與辦理成效。若為民間企業團體或社會慈善團體,則交由「公共關係」負責人與之接洽或提出建言。

(7)重整經費籌措

經費拮据是部落發展最大的問題,應依據部落公約籌募資金,經費來源包括:居民奉獻、公益團體樂捐、擬計畫向公部門爭取、或部落公共營業收入盈餘………。

如果有一天,「中繼生活圈」也能設立諸如九族文化村或原住民文化園區的舞台,暫定名為「魯凱文化園區」召回各地傑出的魯凱藝術家進駐本共和村,世界僅有的以魯凱之名的文化村,發展魯凱本位的文化技藝節目表演或展示,結合「重整復育圈」原鄉生態旅遊是否也可以自籌財源呢?

暢通交通路網

(一)母子臍帶相連之生命共同體:

本提案「重整復育圈」一如重症病患,亟待療傷止痛的母親,而「中繼生活圈」一如初成胚胎,更需哺育滋養的嬰兒,母子二體之間的臍帶連絡網即是台24線公路及其支線,

(二)台24線公路務必保持暢通

聯絡「重整復育圈」與「中繼生活圈」的重要交通幹線,台24線沿途之谷川、神山、霧台、吉露、和阿禮五個部落的公路保持暢通,另支幹線通往大武、佳暮乃至舊好茶的路網亦能修建搶通。

備註

這是最黑暗的時代,也是最光明的時代,魯凱族人在世界上僅有一萬一千人,如果大有為的政府,參與重建委員會掌握主導權的領導人,都無法拯救正面臨亡族、毀鄉、滅村噩運的少數民族,我們還能期待什麼呢?

提案人連署:

黃智慧(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 董事,魯凱族部落重建聯盟 顧問 )

1867849906
魯凱是山的族,對環境與自然有自己的想法(圖片引用自「魯凱共和國」2008狩獵祭出發宣言)

5 回應 to “魯凱生命共同體─包基成先生的重建提案”

  1. 葉秋 說:

    真讚的想法

    向政府提案!
    或可以向募窾單位提案嗎?

  2. 林浩立 說:

    阿禮部落重建家園之我見

    壹、重建阿禮部落的策略原則

    一、尊重地方,以現有的社區組織為基礎,發揮重建家園的力量
    社區重建方案的推動應該以現有的社區組織為基礎。現有的社區組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社區的能力,社區營造的工作一向是以現況為起點,在既有人際關係網絡的基礎上推動,進而發展出更為互助分享的生活網絡關係與組織。因此,尊重地方居民,鼓勵自力救濟,激發其重建家園的力量,才能使實踐方案事半功倍,也更符合災民們真正的需求。

    二、地方自主的教育是提昇人力素質與心靈重建的最佳管道
    社區營造或發展工作最核心的工作其實是人的發展與素質的提昇,有高素質的社區居民和教育學習環境才可能有永續發展的社區。合作共生的社區觀念要由社區人來進行,由國家主導的教育系統是無法勝任的,因為只有社區居民才能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若能協助阿禮部落族人自主負責推動社區合作共生教育,才是重燃希望的最佳途徑。任何災民都應該要瞭解,與其怨天尤人,倒不如自助再祈求人助,只要能夠從學習中成長,從挫折中培養勇氣,並努力提昇自己的競爭力,必能揮別傷痛、化危機為轉機,一起改善族人的現狀,共同創造新天地。

    三、不排斥公私協力或與非政府組織(NGO)合作的機會,創造合作共生的關係
    現有的社區組織必須積極地與外界互動,主動爭取可利用的資源,並妥善運用外來
    的資源,不論是政府組織、民意代表、非營利組織(NPO)、甚至企業組織都儘可能地建立良好合作關係以累積更多能量,重建更美好的家園。畢竟,悲痛是一時的,救濟也不可能永遠,新聞過後就逐漸會被淡忘,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對災民而言,如何把握黃金時段,依照自己心目中的藍圖,以感恩的心,回饋社會大眾的角度切入,必能夠爭取更多的支持。因此,發展合作組織與大社會的社區合作共生的關係是有其必要性。例如:社區的經濟課題可從社區基層金融、社區生計產業的發展和社區合作共生產業三方面著手。
    (一)社區基層金融合作網:可在既有的農會信用部或儲蓄互助社的地方金融合作組織基礎上
    推動社區合作網路的發展工作。
    (二)社區生計產業的發展:除了建構生態阿禮的網路行銷外,發展農產品之生產運銷與消費
    的合作組織,或許可以改善族人在市場經濟中極為不利的位置。
    (三)大社會合作共生產業:可與其他部落合作,或向外在大社會裡尋找有合作共生理念,關
    心環境生態的個人或組織,共同發展「大社會合作共生產業」。

    貳、打造新阿禮部落的實踐步驟

    一、原部落土地適宜性分析
    土地適宜性分析是用於環境規劃中的一種評估方法,可分析自然環境中於各種土地使用的潛力與限制的分析方法。此種方法為了可以確保開發與環境保育上能有適當的利用,並能將資源作適當的分配。
    自救會可以請教學者專家,不定期在災區內分析氣候、地質、地形、水文、土壤、植被、野生動物、水資源、特殊聚落文化、礦物資源、坡度等相關研究,再利用這些資訊劃分農業適宜區、森林適宜區、遊憩適宜區,以突顯當地的一些生態及文化。長久居住於當地的族人也可根據自己對環境的瞭解能力,提供一些資訊,運用這些分析的內容與規劃設計的內容互相配合,既可以維護環境,也能夠有效運用當地資源。另外,空間上的利用一定要符合自然平衡的比例原則,才能達到生態復育、永續經營的目標。
    阿禮部落雖然已被評定為全部不安全區,若能自力救濟,提出更客觀的分析數據,或許能夠爭取到限制利用的權益,那麼「原鄉不棄,文化不滅,魯凱永續」與「母子臍帶相連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才有實現的機會。

    二、新部落成立工作坊,經營一個公共討論的開放空間
    不管未來的遷移地座落何處,一定要有一個聚點,可以供應簡單的茶飲和歇息聊天的公共空間,成為部落組織的工作坊。領導者可以邀請關心阿禮部落的外來協助者討論交換想法,經由此一參與過程與觀察分析,規劃者與工作人員累積對阿禮族人的瞭解,
    進而掌握確切的問題與需求,以便投入規劃設計的藍圖中。此外,工作坊還有以下四種
    好處:
    (一)社區動員:名為工作坊,其實是部落社區動員的指揮中心,不但可以訓練族人相關傳統
    技藝與行動規劃的技能,也可以學習與外人溝通協調與合作的方式,不管是心靈重建或
    生活重建,比較容易安定人心,增強向心力。
    (二)自我意識的建立:訓練的過程中,引導居民正向思考,避免偏激的想法。社區居民要能
    夠自我運作,就必須喚醒清淨心,自覺社區的價值與未來的目標願景(大我);而非喚
    醒小我意識,認為自己最大的偏激想法(小我)。
    (三)社區行動規劃:要能夠喚醒大我的自我意識,就要讓居民參與規劃與重建之路,自己動
    了起來,別人才會前來關心。以居民為中心的參與性規劃方式,就是不嫌麻煩地讓居民
    參與監督與評估規劃方案,進而調整行動計畫,建構他們理想中的新家園。比起其他社區
    營造的途徑,社區行動規劃是成本較低,方法簡易的行動途徑,社區組織可以在工作坊運
    用此方式,協助居民參與重建計劃。

    社區行動規劃途徑:
    方法識別 以簡單手繪圖表提供研習會交流互動的紀錄與組織議題架構。
    時間架構 短期確認代表並做合理安排。每次研習會大約2~4天。
    所需材料 一般簡易材料:大紙張、麥克筆、膠帶、圖釘。
    相關花費 低/中等花費,通常成本相當低。
    最佳適用 快速進入界定清楚的社區去確認議題與發展行動規劃。

    (四)建構資訊網絡與資源分享機制
    在E化的時代,居民也要能夠隨時掌握訊息,配合社區的動員與活動參與,新部落電腦網
    路的安裝系統與簡易的操作課程是有需要的,可藉此開拓族人的視野,提昇人力素質,透
    過資訊網絡強化生產與生活網絡,並可套用於社區合作共生、資源分享機制中。硬體設備
    來源可以透過管道與電腦廠商接洽,有無庫存品可以捐贈,一方面既可提升企業形象,另
    一方面也提供新部落資訊設備的需求。

    參、新阿禮部落重建方案

    除了持續經營工作坊為開放的公共空間,促進居民參與重建議題之討論之外,以下是自救
    會或社區組織應該開始推動的工作事項。

    一、以屏東市海豐為「中繼生活圈」或「永久生活圈」
    族人離開原來部落另外尋覓新部落安居下來,不論將之定位為「中繼生活圈」或「永久生
    活圈」,這將是族人未來要面對的新天地,也是新生活圈的開始。海豐是個客家人居多的
    農村社區,阿禮部落應該要瞭解如何與客家人或其他平地人互動,入境隨俗,禮尚往來,
    培養敦親睦鄰的氛圍。

    二、以原阿禮部落為「重整復育圈」
    若族人堅持自己是「山林守護天使」,離鄉不離根的話,那麼也得釋出以下四點訴求,以
    嬴得各界的支持與贊助。
    (一)配合政府自然生態復育政策:農委會林務局的「社區林業計畫」,即鼓勵原住民守護自
    己的鄉土,只要有具體的方案,除了可以申請計畫經費,培育社區居民治山、防洪、造
    林、疏濬、與推動生態旅遊等相關技能外,一旦社區賦能達到成熟 的階段時,居民可以幫
    助政府從事森林巡護、生態監測、選種育苗等工作、或承
    覽治山防洪等工程,增加族人穩定就業的機會。
    (二)持續推動生態旅遊活動:生態旅遊是以自然生態為基礎,透過導覽解說、有限制條件
    (總量管制)的小眾旅遊。既然原部落先前已經有了生態旅遊操作的經驗,未來若能夠持續
    發展,可以鎖定喜愛大自然的登山客為目標市場,並建立遊客資料,透過網站,形成一種
    社群行銷的經營模式,以逐漸增加自己的會員,甚至配合話題行銷的方式,透過口耳相
    傳,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但前題是要營造一種令遊客永難忘懷的旅遊行程與服務態度。
    (三)在原部落規劃農園藝產學合作園區:若原部落還能規劃出農業適宜區,可以定位為農園
    藝產學合作園區,協助生物科技公司、農改場,培養新品種或高經濟作物,也可提供學術
    研究,不但可以提升族人的農業栽培的技術,或許也可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增加收入。
    (四)在原部落設立文化資產保護區或文史工作室:行政院文建會的社區總體營造及生活文化
    等相關計劃,也可以申請經費,若評估有必要在原部落成立「文化資產保護區」者,即可
    直接洽詢;若評估不需要「文化資產保護區」,或許可以成立一個「文史工作室」,提供
    學者專家進一步研究魯凱族的歷史文化,作為代代相傳的典藏資料。

    三、成立社區學苑,推動終身學習
    社區重建的主題是人,也就是社區中的生活者與行動者。換言之,若要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是需要社區居民集體學習與協同行動,不斷向賢達人士學習經驗,與友伴們分享心得,面對困難時共同勉勵、互相支持,並能夠毫不吝嗇地傳遞經驗給下一代,也就是學習與行動是同時發生,而且必須融入生活中。學習活動剛開始可以配合計畫的申請,運用善款或計畫經費,讓居民逐漸增長智慧與知識,並將所學技能付之於行動規劃中,以重建活動為目標。待重建目標告一段落後,為更進一步提升生活品質,也可辦理互動式的研習課程,例如:家庭理財講座、社區合作金融班、傳統手工藝研習、生態農園經營班、電腦研習、生產與行銷研習、傳統美食推廣班、青少年成長團體、母語研究班…依照社區居民的需求舉辦。

    四、成立家庭福利支持中心
    配合政府的社會福利社政系統方案與資源,以專業的社工人員,支援照顧或關懷社區內非常貧困、老殘與突遭變故的家庭。專業的社工人員也從事社區組織發展工作,可形成社區型的志願組織,強化社區能力。家庭支援中心可以成為政府福利社區化政策在地方社區的據點。

    五、組織關懷阿禮之友會
    告別舊部落,重建新社區完工後,一定要辦理「感恩活動」,邀請出錢出力,關懷災民的社會組織代表、政府組織代表、民意代表,一起前來剪綵,並賜予祝福。這些人有豐沛的人脈網絡與組織資源,有可能是未來社區推動「大社會合作共生產業」的關鍵人士。此外,可以透過阿禮部落網站,釋放活動訊息,讓關心災民的善心人士,在公告欄上留下祝福話語,同時組織阿禮之友會。

    六、創造就業機會
    不論是生態旅遊、導覽解說、林業經營、農園藝栽培、農產運銷等工作,應儘量聘任自己的部落族人或當地居民,並在閒暇時間,培訓相關的工作技能,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即使無法在當地有工作機會,也可提昇族人出外找工作的競爭力。

    七、設置發展基金
    吸收民間公益慈善資金,或許也可以考慮與公益團體或企業組織舉辦聯合勸募活動。然後依金融專業原則辦理設置特別基金,如果能夠獲得當地的儲蓄互助社和農會信用部門的參與合作,推動此一構想,將可以擺脫對現有金融機構的依賴。基金主要的方案將會是家戶重建財務支援方案、農業合作生產運銷貸款方案、有機生態農園創業貸款,若仍有盈餘,或許可以獎助阿禮部落之發展與研究工作。

    八、形象宣導與推廣
    形象宣導與推廣是社區發展的一種整體行銷,主要工作重點是規劃整體性文宣,除了網路新聞之外,也應廣結記者朋友,經由多元媒體的宣導,呈現出階段性社區重建的成果,設法創造話題以吸引社會大眾的注意,突顯阿禮部落族人的堅忍不拔,不向命運低頭的形象,同時也能夠推廣在地的生態產業與文化價值,進而激勵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與對社區工作的認同感,使之更能夠凝聚社區意識,提振文化活力,恢復其生活信心。

    陸、結論與建議

    阿禮部落與規劃團隊可以先行蒐集與瞭解九二一震災後,一些社區重建頗為成功的案例以增加重建的相關資訊或情報,避免浪費時間在摸索。畢竟重建之路非常艱辛,也必須長期抗戰,但想想別人是如何地硬挺過來,或許可以鼓舞自己,增長智慧並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同樣是曾為災民的共同經歷,同理心將化解族群的歧異,九二一災民必然願意傾囊相授與協助。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只要災民能夠勇敢走出去,社會資源將取之不竭,不論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甚至企業組織,都有可能爭取到合作的機會。所謂「塞翁失馬,焉之非福」,「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堅信自己是命運的建築師,只要落實PDCA重建作業,亦即規劃(plan)、執行(do)、確認(check)、行動(action),不斷加強自己溝通協調的能力,整合族人的生活需求於重建規劃中,並結合地方紳士為自己發聲或調解仲裁,那麼,重建之路不管有多坎坷,關心阿禮部落的朋友,都會支持不輕易放棄的勇士精神,祝福並相信阿禮部落的生活環境,會一天比一天更真、更善、更美。

  3. 88編輯 說:

    浩立,你好:

    謝謝你留言關於阿禮部落的情形,我想您一定有參與阿禮部落未來的願景規劃,我們很期待能夠看到更多這方面的資訊,如果您日後有這樣的資料希望能和大家分享,您可以寄到:editor@88new.org88news,或者,您也可以聯繫魯凱駐地記者賓拿流:0915-637-297,感謝你!

  4. icep 說:

    浩立:

    寫得好!在你離開之前,找時間來多討論一下!

  5. Amale.Gadhu 說:

    日前包老師提出『魯凱族生命共同體』呼籲當今政府重視原鄉的聲音以及住民自決的的方向與規劃,期望能與政府建立對話,將重建工程的計畫與目標作有系統的整合,苦心擘畫並試圖經營出魯凱族永續再造的希望工程。
    從其內涵的經緯脈絡來看,可探察其對母體文化的依戀程度與責任的負擔。
    ………………………………..

    計畫的內容可分成四大主軸:
    其一、理念為「原鄉不棄,文化不滅,魯凱永續。」主要訴求是反對「劃設特定區域」希望政府重視原住民的自然主權、文化權、以及生存權等與世界公民同等的權利。
    其二、為「母子臍帶相連之生命共同體」強調文化與血脈相連的重要性,不可分割地臍帶關係是族人與土地相連並存的共同經驗。
    其三、四、為時間與空間的劃分與防災的應變措施。在空間的規劃特別提出「重整復育圈」與「中繼生活圈」,族人如何因應使用空間,並針對「汛期」與「平常時期」提出時間劃分,期望族人了解並且重視季節變換的變數,減少災難來臨時的創傷,要幫助大家度過漫長的重建之路。

    ……………………………….

    看到魯凱族人面對災難來臨時的智慧與勇氣,于身為魯凱族的一份子發自內心感動並且於有榮焉,在此時此刻是族群存續與滅絕的重要關鍵,魯凱族的朋友們大家要「兄弟連心,齊力斷金」不可忘記祖靈的訓誡與教導也不可改變族群內部的團結,當凝聚共識與力量共同迎接世代交替的歷史責任。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