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工坊新年新希望-創造出來的價值再回饋到部落!

本文摘要:小米工坊進駐史前館,成為部落文化對外展示的窗口。魏溥辰提到,未來會創造讓參訪者有機會學習這些部落食材如何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因為這個觀念提供的價值不只是吃的本身,而是吃的背後那些部落的東西。 ( 圖/ 柯亞璇。飲食背後代表著部落價值 )

小米工坊新年新希望-創造出來的價值再回饋到部落!

前言:

「部落產業」長期在部落推行的過程,已成為部落推廣原住民族群文化特色與耳熟能詳的代表口號。在長期觀察災後部落產業經營的過程,除了族人表示需要有好的銷售管道之外,更直擊核心的是,如果要經營部落產業,不如販售可以「填飽肚子」的生意還比較實在!

台東較早期推動小米產銷與向部落收購小米的香蘭部落小米工坊,在近幾年除了努力將小米產業重新拉回與部落的聯結外,也更進一步的邁進台東史前博物館駐點銷售小米產業。

部落特色帶進博物館之後,又將以什麼樣的概念與型式創造一個良好的溝通平台,同時進駐史前館共同經營部落產業的魏溥辰,從台北都會區文化創意的概念以及對於部落產業的熱情,又是如何共同來開發這個友善的溝通平台,以下是台東史前館小米工坊駐點負責人魏溥辰的專訪整理報導。

因緣際會的開始-熱情的延續!

談起會以這樣的方式來到台東,魏溥辰表示,可能是成長歷程的影響在過去的工作經驗,發現有許多人對部落的文化很有熱情,但是後續卻沒有機會可以發展,一部分是部落的年輕人都到外地去工作。因緣際會開始進入到文創的工作領域。

而她來到台東一開始作的事就是「開放資訊」,他發現這裡的資訊流通受限的情況,因此開始串聯部落之間的活動訊息。他說,台東區域的文創產業並不是處於落後,而是處在部落「不知道」的資訊流通環境。

因此他也在一開始的時候,朝這個方向將產業相關的資訊帶入部落。他說,「這裡有那麼好的平台,我只要做一個技術性的東西就好了。」

他也表示,之前在八八風災過後,我們就鼓勵部落種植小米以及傳統作物的復育,提供這樣的工作機會。那可是,在整體環境來看,畢竟吃小米的人不是那麼多,也很少人知道小米本身的營養價值與部落文化生活相互依存的關係,那是一個很可惜的事情。

溝通平台:創造出來的價值再回饋到部落

所以變成是說,這裡(史前博物館)是一個很好的溝通平台的通路。我們在這個傳統作物上可以做到一個推銷窗口,或是教育的機會。但是它的成效不一定是在餐廳的成效,他(參觀者)可能是在樓下買了一本有關原住民植物的書,那這樣就達到一個教育的效果。

那回去他就知道,這個(小米)要怎麼樣吃,然後慢慢接受這樣的一個概念。這是現在這個階段餐廳對部落的支持上,我們是以實際上的跟部落收購。

而推廣部落的文化運作概念他也表示,「我是從美感開始思考,我的思考邏輯不是拿部落的圖紋去做成馬克杯,是從材料或是技術上變化出屬於部落的東西,大概是朝這樣的概念出發。」

目前餐廳都是用在地的材料,早先年沒有人會講小米這個東西,可是它真的是我們身邊的東西。那這邊(史前館)主要就是提供給小米一個出口,部落一直有人種,但是銷不掉,那就失去了那個意義。

這個平台慢慢建構起來的話,可以讓部落有機會讓外面的人認識,也會知道這個部落的特色也有小米,以及這個部落的生活文化。如果訪客來到部落,看見部落的景觀植物就是大家所吃的食材,不是很美嗎!

這就是部落很棒的特色,但在整體性的規劃,就是希望這個(史前館)平台窗口所創造出來的價值是再回饋到部落裡面去,這裡主要是以這種觀念經營。

image002

消費者也需要被教育

未來小米工坊在史前館的經營概念他也提到,下一個階段,我們會把這樣的概念,延續在「賣部落文化」這樣的一個東西。

舉例,如果賣牛排,各家餐廳或是消費者可能會標榜是哪個國家品牌的牛肉。那小米也是,未來也可以成為餐廳主要推銷的食材之一。他也表示,這個觀念也是要去教育消費者的。

他說,「這個計畫是雙向的,這裡提供行銷平台,但部落也要清楚這個文化的價值。當然,也可以請吳寶春使用小米食材推銷小米的價值,但是這對部落就沒有意義了。」

而對於目前經營所看到的問題他也提到,現在不是小米工坊餐廳營業時間上的問題,而是怎麼跟這裡參訪者的需求串連起來。他表示,大部分的狀況不是訪客不來,而是不了解這裡。因此未來也計畫與史前館結合工作坊的規劃,讓參訪者有機會學習這些部落食材如何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

魏溥辰說,「有的時候不只是吃的本身,而是吃的背後那些部落的東西。」

image001

飲食背後,代表著文化與部落價值。

評論機制關閉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