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之前(2)自己救自己的防災模式

本文摘要:桃源國中老師柯玉琴認為,完整傳承山林知識的世代,的確很了解山野生存技能,「但像我們的學生,很多都不 知道。」她認為,自救技能的訓練,應有所分工,孩子、婦女,行動不便的老人、青壯年人,所需要的訓練都是不一樣的。 ( 圖/ 鄭淳毅。紅會志工向學生示範繩索技巧。 )

汛期之前(2)自己救自己的防災模式

汛期尚未正式來臨,但昨日(12日)一場僅40公釐的降雨,已讓桃源鄉勤和村東庄橋旁路基坍塌,居民被迫改型尚未完工的削山便道,十分驚險。

眼看汛期將至,桃源區堰塞湖尚未建立完善預警機制,替代道路「削山便道」持續趕工,尚未能保證汛期前可完工,完工後又能否在降雨中維持暢通仍是問號。聯外交通一旦中斷,最直接的影響,即是災難當下的撤離與救援問題。

同時,高雄市重建會也表示,市府的防災指揮中心,難以掌握災難現場的變化,因此只能把疏散撤離的應變指揮,授權各地區公所處理。然而,桃源區公所在4月15日剛完成的防災演習,也遭居民指為「只是在消耗預算」,認為徒具框架,卻無法在災難當下發揮作用。

公部門的防災備災,未能及時到位,居民說:「反正我們都是自己救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更加突顯建置社區防災自救模式的重要性。八八災後第二年汛期考驗,部落的防災備災是否更臻完善?如何發揮功效呢?

2
遇雨即斷的道路及堰塞湖,是災難中的重要變數。

居民:防災演習無實效,只是在消耗預算

桃源區河床便道,只要數十毫米雨量即斷絕,復興里以上三個聚落成為孤島,外界支援難以進入;而各村落間的道路,也常因坍方、路基掏空致使中斷。在這樣的地理條件下,八八災後兩年來,區公所的防災演習卻完全迴避「道路」關鍵因素,未曾模擬路斷後各村里的應變措施,現場情況也掌握不足。

在去年汛期,現場實況與防災計畫出現巨大落差,堰塞湖變化不明、未達降雨撤離標準道路就已中斷、三個聚落成為孤島卻無物資發放……種種情形,使得公所防災計畫遭居民諷為:「只有下雨之前才有用,下雨之後就沒用了。」

今年4月15日,區公所在拉芙蘭里再次舉行「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練」,但演習內容與去年大同小異,未見檢討改善。有居民直言:「防災演習,就是在消耗預算,演給上面的長官看啦!」

而各聚落面臨的狀況不一,所需的防災準備也不盡相同,也非公部門「一以貫之」的防災計畫所能應付。以勤和里為例,避難屋已經落成,勤和里長高正勇認為,以降雨量衡量撤離標準,對勤和已經不再那麼重要。「反正現在只要一看到氣象預報說有颱風要來,我們就會通通跑上去(避難屋)了。」他反而認為,勤和更需要通訊設備,便於族人聯繫通報、傳遞訊息。勤和就地重建協會總幹事劉行健也指出,通往勤和平台的產業道路有落石坍方的可能,希望有小型怪手駐守備用,確保避難之路能夠及時暢通。

各部落需求不同,形態各異,突顯建置社區自有的防災備災機制的重要性。部落原有山野求生的傳統知識,以及緊急動員族人的文化默契,近來也有民間團體進入部落,協助建置社區防災機制。然而社區防災需要諸多因素相互配合,短期之內收效似乎仍有限。

部落防災「部落傳統」與「現代專業」的落差

紅十字會高雄支會在去年進入桃源鄉,成立生活重建支援中心,主要目的即在於協助部落建置防災備災系統。紅會在桃源區各里設置備災倉庫儲備物資,同時招募志工成立志願服務大隊,接受基礎救難訓練,期望提升社區的防災意識,並能在災難當下,由受訓人員發揮自救功能。

而儘管救難訓練已舉辦多個梯次,獲得好評,當地居民也視之為一種「專業技能」表現出學習興趣。但對於這一套模式能否應用在災難現場、發揮作用,仍持觀望態度。紅會希望透過訓練和組織達到讓居民「自保自救」目的,但當地居民對於「自救」也自有一套截然不同的認知。

一位復興里的Tama認為:「我們本來就會自己救自己。」他舉出過去擔任村長、處理山林火災的經驗為例。只要看到山上起火,便以村長身分,透過廣播召集村莊所有的年輕人,各自帶刀上山,砍除野草亂竹,阻止火勢蔓延。無論召集、分工、辨識山形火勢,都有一定默契,源於部落共同面對災變困境的合作互助模式,代代相承。「林務局呢他們就是在下面看,他們不會救火的啦!」Tama認為,有這樣的傳統組織和山林知識,在災難發生時,比公部門的防災計畫更值得信賴。

也有參與過繩索救難訓練課程的族人認為,原住民自有一套山野技能,不必然依賴現代設備:「像有的坡你們(平地人)覺得很陡,要拉繩索,我們用兩隻腳直直站著就走下去了,幹嘛要拉繩索?逃難還背繩索很重耶!」也有族人提出:「繩索就算有用,拋到對岸去,也要對面的人會用才行啊!問題是,會用的人真的太少了。」

對於公部門防災救災功能的長期不信任,在外界團體進入協助社區防災準備時,部落族人仍優先選擇信任代代相承的「求生本能」。

對於原鄉居民有這樣的聲音,紅會高雄支會總幹事林坤鋒語帶為難的表示,紅會進入地方協助,一向根據地方需要為主,但諸如繩索救難技能,是學習自救的基本基礎,也是紅會推動社區防災行之有年的經驗,只能與居民慢慢溝通,「我們還是希望,大家多少要會一點啦。」

1
4月15日桃源區公所舉行防災演習,但內容與去年大同小異,族人認為派不上用場,稱為「下雨前才有用 」的演習。

社區防災在部落中落實,還待持續努力

四月底,桃源國中與紅十字會合作,由紅會團隊帶領學生,進行從國中前往勤和平台避難路線的實地預演。參與這次演習的國中老師柯玉琴,對於部落需要怎樣的防災規劃,也有不一樣的觀點。

柯玉琴認為,部落中,完整傳承山林知識的世代,的確很了解山野生存技能,「但時代已經不同了,很多年輕人,像我們的學生,這些技能沒有完全學會,很多都不知道。」她以本次演習途中遇到的陡峭山壁為例:「獵人可以不用靠繩索就會走,但我們的小朋友不靠繩索,要怎麼爬上去呢?」她認為,自救技能的訓練,確有必要,但也應有所分工。年輕一輩的孩子、婦女,行動不便的老人,與擔任部落主要人力的青壯年人,所需要的訓練都是不一樣的。

除了基礎訓練,柯玉琴也指出,部落最迫切需要的是建立災難應變小組。以往社區發展協會系統下的巡狩隊,由村中的青壯年組成,是可善用的人力。但這些人力運用,必須更有組織、經過訓練,才能在災難當下發揮作用。「社區發展協會寫計畫請案子的巡狩隊,案子沒了人也就沒了。或者現在是農忙,很多人不願意放下工作來(參與訓練)。應該每個村子能建立自己的組織,這些人必須知道自己是要隨時待命的,而且要知道雨來了,誰負責通知,誰負責照顧老人家,誰負責做什麼。」

這樣有系統的分工,則與林坤鋒的想法不謀而合。林坤鋒認為,紅會在救難技術之餘,更深入的是推動防災地圖,以及社區防災組織。「我們以前的志工訓練裏,可以訓練到今天有人有事情不能來,誰要負責代替他的位置、在他的位置上做什麼,我們的訓練是可以精準到這樣。」

八八災後,許多山區聚落嚴重受創,並持續迎接下一輪天災考驗。推動「社區防災」,提升在地的防災意識與自救技能、降低災害風險,則是重建工作中無可迴避的一環。而如何將「社區防災」概念帶入部落中實踐?與部落所具備的互助合作傳統、山野求生智慧相結合,發揮更完善的效用?有賴在地居民和外來協助者的長期努力。

3
四月底,桃源國中與紅十字會合作展開國中撤離到避難平台路線的實地預演。勤和居民認為演習較符合實際狀況。但紅會工作人員也指出還有「學校防災如何與社區結合 」等問題要克服。圖為紅會志工向學生示範繩索技巧。

4
紅會志工帶領學生認識野外求生必備的植物。雖叫不出名字,但學生對野外植物的認知相當敏銳,多半都認得出植物的功用。

3 回應 to “汛期之前(2)自己救自己的防災模式”

  1. 林坤鋒 說:

    各位大大:
    僅提供「桃源國中」王校長耀英,於這次(5/12)接受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FM101.7兆赫)專訪有關當天(4/28-29)
    由「高雄縣紅十字會」協助該校全體師生所辦理之▼
    【緊急疏散~易地避難演練~少年防災備災培力營】活動
    之實施成效(如下網址),敬請不吝指正~
    http://www.im.tv/vlog/personal/506673/7008434 
    就讓我們一起努力,齊同營造屬於咱們的自主防災社區,加油!

  2. 李自強 說:

    未雨綢繆.防範未然
    防災比救災重要.備災勝於防災.而離災更甚於至要
    88之後山更脆弱了
    所以下一點雨.問題就來了

    所以因氣候的變遷.環境的變化
    我們對於備災的準備.
    應該要有更不同的思維及方法
    並更要有不同的技術與技能應對
    結合傳統及科技技能相輔相成

    所以在此次個人負責規劃該「少年備災培力營」的企劃課程時
    考量循桃源區歷年自然災害歷史,尤其以98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為甚,桃源國中所在地之勤和里對外聯絡橋樑「樂融橋」遭土石流及堰塞湖潰堤沖毀,著名之少年溪溫泉區完全掩殁消失,又學校往勤和里短短的600公尺道路,卻在其中1段有嚴重土石崩落橫阻斷路(台20線96公里400公尺處),而勤和往上通行的公路在98公里處就完全消失在滾滾泥沙的洪流中,這樣的歷史傷害經驗,驅使師生必須學會若於無情災害發生時,須立即緊急疏散往勤和平台避難「自助救助,支撐待援,以維生命安全」。
    而該培力營課程規劃有五階段:
    第一階段「遇災就地避難-緊急應變處理(地震、火災)」、
    第二階段「緊急撤離至勤和平台避難(土石流及堰塞湖)」、
    第三階段「避難所維生與救援(民生與通訊救援)」、
    第四階段「他鄉易地避難(道路行駛指揮與安全維護)」、
    第五階段「安置中心緊急收容作業」。
    期間模擬實情穿插「地震掩蔽及疏散」、「消防滅火」、「傷患救護」、「心理安撫」、「梯隊撤離」、「指揮通訊」、「攀登救助」、「人員安置」、「通信救援」、「野外求生—炊事、方位判定、追蹤、繩結、骨折包紮固定」等等課程授課及技術學習,
    使課程生動活潑,在玩樂中學習經驗,
    「寓教於樂」吸收更充實。

    每個地區有每個地區不同的環境威脅與問題
    配套方式就不一樣
    像桃源國中的環境問題.確與他區實為有異
    所以才有不同的規劃

    所以不能就以幾個人的說法
    而放棄了準備

    關係人命的問題
    更應謹慎小心

    反過頭來看
    如果現在在桃源及六龜地區
    這些備災實務工作的服務
    我沒來協助
    其他人及組織呢
    我走得很孤獨
    很辛苦

    但實務真的很重要
    一定要真實演練
    才能真正瞭解及體會
    足與不足

相關網站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