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產業不等於經濟

本文摘要:拉勞蘭部落族人也表示,「過去我們還種過鳳梨、芒果,大家都在尋求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單一好管理的作物,部落種小米,其實講究的不是作物的經濟效益,而是它的『文化效益』跟『土地倫理』。」 ( 圖/ 柯亞璇。拉勞蘭小米工藝坊富有在的特色的建築牆面設計。 )

部落產業不等於經濟

前言:

風災過後,原住民族部落所有的生活面向都在重建,其中文化產業在「高經濟效益」的推波助瀾中,是否能重新帶動部落產業的復甦?

以台東小米栽培為例,當部落裡種植小米的人口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如何透過部落產業推銷其文化價值,而推銷出去的產業價值是否也都平衡部落族人經濟收入的效益?在族人表示「產業不等於經濟」的實際操作經驗下,部落的產業現階段面臨什麼樣的發展困境?以下是台東地區小米產業相關綜合整理報導。

經濟效益考量:部落小米被外來稻米文化打敗

台東部落族人表示,太麻里地區的原住民族農作歷史的發展,在早期小米被稻米文化打敗後,稻米量產經濟回收的效益快,所以當時政府一直鼓勵部落農民轉作。

結果當時稻米產量過剩,政府鼓勵族人種玉米,玉米種了兩年又過剩,又轉作其他的水果,族人表示,台東釋迦也是在這個過程大量產出的。

小米作物是部落「文化效益」跟「土地倫理」的延續。

但台東地區部分部落雖然遇到高經濟效益的農作打壓,在部落「文化效益」跟「土地倫理」的堅持下,仍堅持延續小米這項傳統農作,也延續部落的文化。

關於土地倫理,族人表示,「,過去原住民族種植小米是按照部落裡的歲時祭儀,祖先所訂定的歲時祭儀與管理小米的方法,所講究的是『尊敬這塊土地』。這也就是為什麼不施肥?為什麼不下農藥?不要用人的自己為是去強求這塊土地的量產,而去得到高經濟效益。」

拉勞蘭部落族人也表示,「過去我們還種過鳳梨、芒果,大家都在尋求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單一好管理的作物,部落種小米,其實講究的不是作物的經濟效益,而是它的『文化效益』跟『土地倫理』。」

image001

拉勞蘭小米工藝坊:堅持傳統耕作方式保有小米的文化性。

大家都有錯覺啦!

族人也表示,經濟效益的概念大家都扭曲了!總以為說做產業是等於經濟效益,大家的概念都是在傾向這個方向,所以才偏向大量種植小米跟紅藜。但這層關係很微妙,你又不能說不行(買賣),因為大家總覺得說,部落自己所生產的東西,至少要賣出去啊!

長期協助部落實際經營拉勞蘭小米工藝坊的戴明雄表示:

「所以大家都有錯覺啦!原住民部落所產出的東西,因為沒有機械化談不上量產,但部落又不懂得行銷,無法將部落的產品給予更好的附加價值,提高產品本身的價值。」

「除了行銷這個部份不熟悉之外,外來消費者對我們的認識又非常薄弱,例如,外面一般市場有新商品推出,那要打多少的廣告出來,要花多少的錢去做廣告。」

沒有經過這個辛苦,小米沒有這個價值!

戴明雄表示,小米工坊也是很辛苦的走過來,有歷經過慘淡的經營。「其實種植小米過程趕小鳥是最辛苦的過程,但是沒有經過這個辛苦喔,這個小米沒有這個價值。所以相對的,我們也鼓勵其他的部落種植不灑農藥的小米,我們用一公斤80元的價格跟農人收買沒有灑農藥的小米。」

小米在台東地區的市面上大概賣一斤40到45元之間,但是只要不灑農藥採天然栽種的方式,小米工坊就以一斤80元的「保障價格」跟部落的農夫收買。

有族人表示,雖然這樣不錯的價格,也不必然就能保障族人的農務收入,但是這樣的優惠價格,卻可以激勵族人採用然的傳統農作方式栽植小米,也讓他們知道原來小米可以這麼有價值。

同時,這樣的鼓勵是讓部落族人了解傳統耕種的智慧與部落文化之間的關係,但並不希望是鼓勵大家去學外面那套「高經濟效益」的手法。

與公部門的互動

戴明雄表示,小米工藝坊在去年前進到台東史前博物館,但其實到現在都還在賠本的狀態,而其中一個問題是,雖然已經把小米工作坊的行銷市場從部落拉到史前博物館,但是面對「人潮稀少」的窘境,族人表示,在部落賣還比較賺!

此外,他也表示,「公部門跑一個案子,流程不知道要跑到什麼時候?」,因此國家資源也未必有助於部落產業發展。

從拉勞蘭小米工藝坊曾經有過的慘淡經營經驗,更凸顯出原住民族部落產業不等於經濟的行銷迷思。但面對災後有更多面向要重建的原住民族部落,該如何重新思考部落產業的方向?記者將繼續作相關紀錄報導。

image003

拉勞蘭小米工藝坊富有在的特色的建築牆面設計。

評論機制關閉

相關網站聯播